第一节 :血旗破晓
殑伽河的晨雾还未散尽,浑浊的河水裹挟着碎冰与枯草,在摩揭陀战场的南岸翻涌成暗褐色的浪涛。王玄策拄着半截断裂的鎏金杖,单膝跪在尸骸堆叠的土坡上,染血的指尖死死抠住冻土——昨夜那场渡河血战的余温还在甲胄上灼烧,靴底凝固的血痂与泥泞冻在一起,每动一下都牵扯着左腿深可见骨的刀伤。他抬头望向东方,铅灰色的天幕下,吐蕃与泥婆罗联军的八千余骑正列成扇形阵列,马鼻喷出的白气在冷空气中织成细密的雾网,甲叶碰撞的脆响顺着河风飘来,像极了去年长安城外送他们出使时的编钟余韵。
“王正使!北岸吐蕃哨骑来报,三百步外发现吐蕃战旗集群!”蒋师仁的吼声穿透晨雾,他勒着马缰从阵列前方驰来,陌刀斜背在身后,刀鞘上的铜环随着马蹄声叮当作响。这位身着明光铠的校尉脸色沉如寒铁,左颊一道新鲜的刀疤从眉骨划到下颌,那是昨夜渡河时被天竺兵的弯刀所伤。他在王玄策面前翻身下马,单膝跪地时甲片重重磕在冻土上,溅起细小的冰粒:“末将已点验人马,吐蕃借调的一千二百骑折损两百一十三,泥婆罗七千援军伤亡四百二十七,尚能战者七千三百六十骑——足够为去年惨死的弟兄们报仇!”
王玄策缓缓起身,鎏金杖在手中转了半圈,杖头的狮首吞口滴下暗红的血珠。他望着蒋师仁眼中跳动的怒火,突然想起去年那个暴雨夜——天竺叛王阿罗那顺的兵卒冲进使团驿馆,刀锋劈开帐篷的瞬间,他拉着蒋师仁从后窗跃出,踩着积水在巷子里狂奔,身后是二十八个弟兄的惨叫与驿馆燃起的火光。那时他们赤手空拳,只能在暴雨中看着天竺兵将使团的旌节折成两段,如今握着八千铁骑的兵权,掌心却比当年更烫:“蒋校尉,你还记得李录事临终前说的话吗?他说要看着咱们带着大唐的旗帜,踏平摩揭陀的宫殿。”
蒋师仁猛地攥紧腰间的横刀,指节因用力而泛白:“末将不敢忘!那日弟兄们的血染红了驿馆的青石板,阿罗那顺的人把他们的头颅挂在城门上,说这是‘蛮夷之邦的教训’——今日咱们就要让这些天竺人知道,大唐的使臣,不是好杀的!”
话音未落,北岸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吐蕃哨骑翻身滚下马鞍,声音带着难以抑制的震颤:“两位将军!快看北岸!那些吐蕃战旗……不对劲!”
王玄策与蒋师仁同时抬头,目光穿透渐渐稀薄的晨雾,落在北岸的土坡上。三百面吐蕃战旗整齐地插在冻土中,黑色的旗面上用金线绣着吐蕃赞普的徽记,可仔细看去,每面旗帜的右下角都有一行褪色的汉字——“永徽十年造”。那是十年前大唐赏赐给吐蕃的战旗,怎么会出现在天竺的战场上?
就在两人惊疑不定时,东方的地平线突然裂开一道缝隙,金色的光痕像利剑般刺破天幕,紧接着是第二道、第三道……短短数息间,三百道金光从裂缝中射出,每一道都精准地穿过一面吐蕃战旗!旗面的金线遇光即燃,黑色的绸缎在火光中卷曲、化为灰烬,可那些灰烬没有随风飘散,反而在空中凝聚成一行行金色的文字——竟是《大唐西域记》中缺失了百年的“终战篇”!
“这……这是怎么回事?”蒋师仁握紧了陌刀的刀柄,眼中满是震惊。他曾在弘文馆读过《大唐西域记》,知道玄奘法师当年撰写此书时,因天竺战乱未平,特意留白“终战篇”,待天下安定再补全,如今这些灰烬竟能组成失传的篇章,简直匪夷所思。
王玄策却突然盯住自己的断足——昨夜渡河时被天竺兵砍伤的左腿,靴筒里藏着一根文成公主当年赠予的金线,说是危急时刻可保平安。此刻那根金线突然从伤口处飞出,像有生命般刺入一道金光,在空中勾出一道弧线。随着金线的游走,一柄青铜剑从冻土中缓缓升起,剑格上刻着的“显庆五年铸”铭文清晰可见,只是常年埋在地下,铭文已被暗红色的血垢侵蚀大半。
“是拂晓剑!”王玄策失声喊道。他曾在长安的武库中见过此剑的图纸,那是显庆五年文成公主出嫁吐蕃时,太宗皇帝特意命工匠铸造的,剑身藏着平定西域的玄机,后来却因战乱遗失,没想到竟埋在这殑伽河北岸的土坡下。
蒋师仁再也按捺不住,双手握住陌刀的刀柄,猛地将刀拔出鞘!雪亮的刀身劈开晨雾,带着呼啸的风声斩向空中的金光。令人惊异的是,陌刀劈开的不是空气,而是一团凝聚的硝烟,随着硝烟散去,一个密封的玉匣从空中坠落,“啪”地一声摔在冻土上。蒋师仁快步上前,用刀背撬开玉匣,里面铺着一层金箔,金箔上用天竺文写着密密麻麻的文字,旁边还附着一行血色的汉字——“吐蕃大论密令:玉石俱焚”。
“吐蕃大论?”王玄策俯身细看金箔,眉头紧锁,“当年文成公主出嫁后,吐蕃大论一直主张与大唐交好,怎么会暗中与天竺勾结,还下了‘玉石俱焚’的密令?”
小主,
就在他思索之际,土坡下突然传来一阵铜铃的脆响,一尊被炮火击碎的铜佛残核从尸骸堆中滚出,径直飞入拂晓剑的剑身。残核接触剑身的瞬间,佛腔内流出暗红色的液体,那是百年前高僧圆寂时封存的佛血。佛血顺着剑身流淌,将侵蚀铭文的血垢染成金色,随着血垢的脱落,剑身上突然浮现出七个红点,连成一道弧线——竟是阿罗那顺余党隐藏的七处死穴!
“原来如此!”王玄策恍然大悟,“文成公主当年埋下拂晓剑,就是为了今日指引咱们找到阿罗那顺的余党!这些吐蕃战旗、佛血、金箔,都是她留下的线索!”
蒋师仁握着陌刀的手更紧了,眼中的怒火几乎要喷薄而出:“末将这就带着人马,踏平这七处死穴,为弟兄们报仇!”
“等等!”王玄策突然抬手,指向东方。晨雾已经完全散去,金色的阳光洒满大地,远处传来一阵震耳欲聋的象鸣——那是天竺军队的战象!可奇怪的是,那些幸存的天竺战象没有冲向联军,反而纷纷跪地,长长的鼻子垂在地上,像是在臣服。
两人对视一眼,快步走向战象,待走近才发现,每头战象的铁蹄下都踩着几块青铜残片。王玄策捡起一块残片,指尖拂过上面的纹路,突然浑身一震:“这是……大唐使团的仪仗钟!去年咱们出使天竺时,阿罗那顺的人把仪仗钟熔了,没想到这些残片竟会出现在战象的蹄下!”
蒋师仁看着那些残片,眼眶突然红了。去年使团的仪仗钟是太宗皇帝亲赐的,钟身上刻着“天可汗抚四夷”的铭文,每次出使时敲响,都能引来沿途各国的敬畏。如今残片在战象蹄下重见天日,像是那些惨死的弟兄在冥冥之中指引着他们,见证这场迟来的复仇。
王玄策将青铜残片贴在拂晓剑上,佛血与残片接触的瞬间,剑身突然爆发出耀眼的金光,照亮了整个摩揭陀战场。他举起剑,声音响彻云霄:“弟兄们!去年咱们二十八个弟兄血洒天竺,今日文成公主留剑指路,先帝的仪仗钟残片为证,此时不战,更待何时?随我渡河,踏平摩揭陀,让天竺人知道,大唐的天威,不可辱!”
“踏平摩揭陀!大唐天威不可辱!”八千余骑同时举起兵器,喊声震得殑伽河的浪涛都停了一瞬。蒋师仁翻身上马,陌刀直指北岸:“王正使,末将愿为先锋,扫清前路!”
王玄策点头,拂晓剑在空中划出一道金色的弧线:“传令下去,吐蕃骑从左翼包抄,泥婆罗援军从右翼推进,蒋校尉率五百精锐为先锋,随我渡河!今日,咱们要让阿罗那顺的余党,血债血偿!”
金色的阳光洒满殑伽河,渡河的号角声在战场上回荡。王玄策拄着拂晓剑,走在队伍的最前方,左腿的伤口还在渗血,可他的脚步却异常坚定。蒋师仁率领五百精锐冲在最前,陌刀劈开挡路的天竺兵,甲胄上的鲜血顺着甲片滴落,在河水中晕开一朵朵暗红的花。
远处的天竺军营已经乱作一团,阿罗那顺的余党看着渡河而来的联军,看着空中凝聚的“终战篇”金字,看着跪地臣服的战象,终于明白——他们招惹的,是一个永远不会忘记仇恨的大唐。而此刻的殑伽河畔,血旗破晓!
第二节 :钟鸣指路
殑伽河的河水拍打着南岸的礁石,溅起的水花落在王玄策的甲胄上,瞬间凝成细小的冰粒。他蹲在战象身旁,指尖捏着半块青铜钟残片——这是方才从象蹄下拾起的仪仗钟碎片,边缘还留着被烈火灼烧的焦黑痕迹。去年使团覆灭时,他亲眼看着阿罗那顺的兵卒将太宗亲赐的仪仗钟扔进熔炉,如今残片重见天日,钟壁上“天可汗抚四夷”的铭文虽已残缺,却仍透着大唐的威严。
“王正使,这些钟片会不会藏着什么玄机?”蒋师仁单膝跪在一旁,陌刀斜插在冻土中,刀刃上的血珠顺着刀尖滴入泥里。他看着王玄策反复摩挲钟片的动作,忽然想起方才佛血显穴的异状——从血旗破晓到拂晓剑现世,每一步都藏着文成公主的布置,这仪仗钟残片想必也不简单。
王玄策没有抬头,指尖在钟片内侧轻轻敲击,忽然触到一处细微的凹陷。他心中一动,从腰间解下随身携带的小银刀,顺着凹陷处小心撬动。随着“咔”的一声轻响,钟片的暗层被缓缓揭开,里面竟藏着一张折叠整齐的绢纸。展开绢纸的瞬间,晨露在纸面晕开,露出上面用墨笔绘制的图样——竟是一张标注着摩揭陀战场的总攻图!
更令人惊异的是,图纸上的字迹笔法飘逸,竟是临摹《兰亭序》的风格,每一笔都透着熟悉的韵味。“这是……文成公主的笔迹!”王玄策猛地抬头,眼中满是震惊。当年他在长安见过文成公主为寺院题写的碑文,那笔法与图纸上的字迹如出一辙。公主远在吐蕃,却能将总攻图藏在大唐使团的仪仗钟残片里,显然早已预见今日之战。
蒋师仁伸手想要接过图纸,却被王玄策抬手拦住:“小心,图纸上的墨迹还未干透,晨露洗过之后更显鲜亮,恐怕藏着别的门道。”话音刚落,蒋师仁已拔出陌刀,刀背轻轻挑起图纸的一角。就在图纸离开钟片的瞬间,陌刀周身突然迸发一道凌厉的刀气,顺着地面横扫而去,震碎了战场表层的焦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焦土之下,竟露出一块青黑色的石碑!石碑上刻满了密密麻麻的梵文与汉文,最顶端的汉文赫然是“五天竺终战注”五个大字。“是玄奘法师的笔迹!”蒋师仁失声喊道。他曾在大慈恩寺见过玄奘法师的手迹,那笔力浑厚的字体与石碑上的文字一模一样。两人俯身细看,发现石碑上记载的竟是摩揭陀战场的冲锋路线,只是其中几段路线被人用墨笔篡改,墨迹新鲜,显然是近期所为。
就在他们思索篡改路线之人是谁时,被篡改的文字处突然渗出一缕淡青色的雾气。王玄策鼻尖微动,立刻辨认出这是解毒雾——去年使团中有人中了天竺人的毒,当时他曾见过太医配制类似的药雾,能解百毒。“不好!阿罗那顺的人在路线上设了毒障,若咱们按篡改后的路线冲锋,定会中毒!”王玄策话音刚落,远处传来一阵细碎的响动。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方才嵌入拂晓剑的铜佛碎片突然从剑身上脱落,在空中旋转着飞入淡青色的药雾中。碎片接触药雾的瞬间,雾气突然剧烈翻滚,原本笔直的三百道光痕也开始扭曲、交织,在空中拼出一个个复杂的阵型图案。蒋师仁盯着空中的图案,突然想起曾在兵部见过的兵书:“这是……《卫公兵法》里的‘破晓阵’!”
《卫公兵法》是李靖大将军所着,其中“破晓阵”被誉为终极篇章,需八千骑兵协同作战,可破十万敌军,却因演练难度极高,从未在战场上真正使用过。如今光痕与药雾竟在空中拼出此阵,显然是在指引他们排兵布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