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巷转天机
地道入口的微光还在砖石间闪烁,潜伏唐军刚带着吐蕃骑兵钻入暗巷,整座键陀罗王城突然剧烈震颤——所有巷道如同被无形的手操控,以城心黑玉佛陀为中心疯狂旋转,铺地的方砖脱离地面,在空中层层叠叠重组,不多时竟拼成一座立体的长安皇城微缩模型。朱雀大街的青石板、大明宫的飞檐斗拱、曲江池的弧形水岸,皆用砖石精准复刻,连街旁的槐树都以短柱替代,细节栩栩如生。
“这是……长安皇城?”蒋师仁提着陌刀,望着眼前旋转的立体模型,眼中满是震惊。他曾随父亲在长安求学,对朱雀大街的布局记忆犹新,此刻砖石拼成的街道纹路,竟与记忆中丝毫不差。
王玄策扶着断墙站稳,金铁趾尖在地面轻轻敲击,目光紧盯着模型中的朱雀大街。他想起玄奘法师当年归国时曾提及,在键陀罗埋下过与长安相关的信物,莫非这模型正是开启信物的关键?他深吸一口气,拖着断足一步步走向模型,当金铁趾尖踏上“朱雀大街”的青石板砖石时,地面突然发出“轰隆”巨响,模型中央的“大明宫”位置裂开一道缝隙,缝隙中泛着青铜光泽,一枚巴掌大的密钥缓缓升起——密钥的匙齿纹路扭曲交错,竟与他怀中珍藏的佛骨密匣完全吻合!
“是玄奘法师埋下的青铜密钥!”王玄策激动地俯身拾起密钥,指尖摩挲着匙齿,心中百感交集。当年他出使天竺前,太宗皇帝曾将佛骨密匣交予他保管,叮嘱他若遇玄奘留下的信物,需妥善带回,如今密钥现世,终于能解开密匣中的秘密。
蒋师仁见密钥出现,心中振奋,提刀便朝着立体模型劈去——他担心模型再生变故,想尽快将密钥与密匣配对。陌刀带着呼啸的刀气斩向模型,“咔嚓”一声,模型边缘的砖石应声碎裂,三百尊用石块雕成的天竺神像突然从模型中震出,散落在街巷各处。这些神像形态各异,有的手持法器,有的怒目圆睁,可仔细一看,每尊神像的内部竟都蜷缩着一名唐军工匠,他们手脚被铁链锁住,口中塞着布条,眼中满是惊恐与期待。
“是被俘虏的唐军工匠!”王玄策厉声喝道,立刻冲上前解开一名工匠的锁链。工匠获救后,哽咽着说道:“王正使,我们是三年前随商队来天竺的,被阿罗那顺抓来修建王城机关,他怕我们泄露机密,就将我们藏在神像里,每日只给一点食物……”
蒋师仁听着工匠的哭诉,怒火中烧,挥刀斩断其余神像的锁链,将被困的工匠一一救出。就在此时,空中突然传来“砰”的一声巨响,之前残存的铜佛最后一块残片炸裂开来,暗红色的佛血如雨点般落下,将立体的长安皇城模型染成金色。金光笼罩模型的瞬间,整座键陀罗王城突然再次震动,街巷、敌楼、城墙按照《八阵图》“天覆阵”的布局重新排列——原本分散的巷道连成环形屏障,将天竺守军困在中央,城心的黑玉佛陀则处于阵眼位置,成为整个阵法的核心。
“天覆阵!阿罗那顺这是想困死我们!”蒋师仁握紧陌刀,警惕地看向四周。天覆阵以防守着称,阵形如同穹顶覆盖大地,易守难攻,若是被敌军困在阵中,后果不堪设想。
王玄策却目光坚定地看向黑玉佛陀,他注意到佛陀的莲花座在阵法重组时,微微晃动了一下,底座边缘露出一丝红色的布料。“蒋校尉,你看那莲花座,里面定有古怪!”他提着长枪,拖着断足朝着黑玉佛陀冲去,金铁趾尖在地面划出火星。
蒋师仁立刻跟上,两人一左一右绕到莲花座旁,同时发力——王玄策用长枪抵住莲花座底部,蒋师仁则挥刀砍向底座与地面连接的缝隙。“轰隆”一声,莲花座突然崩塌,露出底下藏着的东西——一卷暗红色的唐军战旗,战旗层层包裹着一个紫檀木盒,木盒表面刻着佛教八宝图案,正是众人寻找已久的真佛骨!
小主,
“是真佛骨!”蒋师仁激动地喊道,他伸手想要拿起战旗,却被王玄策拦住。王玄策小心翼翼地展开战旗,战旗上还残留着当年征战的血迹,边角虽有磨损,却依旧能看清上面绣着的大唐龙纹。他轻轻打开紫檀木盒,里面铺着明黄色的绸缎,一枚晶莹剔透的佛骨静静躺在其中,在月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
“终于找到了……”王玄策心中感慨万千,从出使天竺遭袭,到借兵复仇,再到历经八阵图的重重机关,他们付出了无数心血,终于夺回了被阿罗那顺掠夺的真佛骨。他抬头看向四周,天覆阵的屏障依旧矗立,可被困在阵中的天竺守军,见真佛骨被夺回,又看到唐军与潜伏弟兄、获救工匠汇合,士气早已崩溃,纷纷扔掉兵器,跪地投降。
“王正使,阿罗那顺呢?”蒋师仁环顾四周,却没看到阿罗那顺的身影,心中顿时一紧,“难道他从密道跑了?”
王玄策低头看了看手中的青铜密钥,又看了看紫檀木盒,突然发现木盒底部刻着一行小字——“密道终点,恒河之源”。他嘴角勾起一抹冷笑,将佛骨小心收好,对蒋师仁说道:“蒋校尉,传令下去,让弟兄们休整半个时辰,随后我们沿着地道追击。阿罗那顺以为能靠着密道逃脱,却不知我们早已掌握他的行踪。恒河之源,便是他的葬身之地!”
获救的唐军工匠们听闻要追击阿罗那顺,纷纷主动请缨:“王正使,我们熟悉王城的机关,让我们带路吧!阿罗那顺在密道中设置了不少陷阱,我们知道如何破解!”
王玄策点点头,看着眼前汇聚的众人——有并肩作战的蒋师仁,有忠诚潜伏的唐军弟兄,有获救的工匠,还有吐蕃与泥婆罗的盟友,心中充满了力量。他握紧手中的长枪,金铁趾尖在地面轻轻一叩,高声道:“半个时辰后,出发!此次,我们定要生擒阿罗那顺,为所有牺牲的弟兄报仇,让大唐的旗帜,重新飘扬在北天竺的土地上!”
众人齐声应和,声音震彻云霄,连天空中的云层都仿佛被这股气势驱散,月光重新洒满街巷,照亮了他们前行的道路。天覆阵的屏障在欢呼声中渐渐消散,砖石重新铺回地面,仿佛一切从未发生,可每个人心中都清楚,这场复仇之战,即将迎来最终的胜利。
第五节: 八阵归心
紫檀木盒被小心收入王玄策的铠甲内袋,佛骨的温润触感透过绸缎传来,让他紧绷的神经稍缓。蒋师仁正指挥士兵清点俘虏、救治伤员,吐蕃骑兵与泥婆罗铁骑在街巷间列阵,甲胄碰撞声与战马喷鼻声交织,驱散了夜的沉寂。王玄策走到玄奘雕像前,将那面裹过佛骨的唐军战旗缓缓展开——暗红色的旗面历经岁月,却依旧能看清中央绣着的“唐”字,金线虽有磨损,却在月光下泛着不屈的光泽。
就在战旗完全展开的瞬间,旗面上的“唐”字突然脱离布面,化作一道金色流光冲天而起。流光在空中盘旋三圈,竟拆解成无数细小的金芒,如星点般散落,最终在众人头顶组成一行行金色文字——正是《大唐西域记》终章中早已失传的“佛骨东归”篇!文字悬浮在空中,笔画间仿佛流动着梵音,不少曾随玄奘西行的老僧见状,纷纷双手合十,眼中泛起泪光。
“是《大唐西域记》的失传篇章!”王玄策仰头望着空中的文字,心中震撼不已。他曾在长安秘阁见过《大唐西域记》的残卷,却从未想过会在此地见到完整的终章,更没想过是以如此奇幻的方式。
蒋师仁提着陌刀走来,刀刃上还沾着方才劈砍莲花座的石屑。他刚要开口,手中的陌刀突然微微震颤,刀身泛起淡青色的光晕。他惊讶地发现,之前经历的地载阵、天覆阵等所有阵势变化,竟如同流水般汇入刀身——石墙的纹路、毒烟的轨迹、地道的走向,皆在刀刃上清晰浮现。他下意识地挥刀劈向不远处的佛台,陌刀划过空气的瞬间,刀身突然亮起,一行娟秀的字迹浮现其上,正是文成公主的笔迹:“阵破处,即归途”。
“文成公主的预言!”蒋师仁失声喊道,这行字如同惊雷,让在场所有人都振奋起来。他们离家万里,征战北天竺,所求的不正是“归途”二字吗?
王玄策走到蒋师仁身边,目光落在刀身的预言上,心中百感交集。从文成公主缝在甲衬的解毒药囊,到此刻刀身浮现的终极预言,这位远在长安的公主,仿佛始终在暗中指引着他们。他刚要说话,便见空中最后一点铜佛金粉缓缓飘落,落在巷壁上,竟烙出一个清晰的手印——那手印掌心纹路分明,指节处带着常年握笔的薄茧,正是玄奘法师的手印!手印下方,还烙着八个金色大字:“八阵锁城,一念通唐”。
“八阵锁城,一念通唐……”王玄策轻声念着这八个字,突然明白过来,这八阵图看似是困敌之阵,实则是通途之钥。只要心念坚定,向着大唐的方向前行,无论眼前有多少阻碍,终能踏上归途。
小主,
就在此时,街巷各处突然传来整齐的脚步声。众人循声望去,只见三百名身着唐军戎服的士兵从巷口现身,他们手持长枪,腰佩弯刀,步伐坚定,正是之前潜伏在天竺的唐军内应。更令人激动的是,他们手中捧着的,竟是当年使团遇袭时丢失的大唐仪仗——鎏金的节杖、绣着龙纹的旌旗、刻着“大唐使团”的铜铃,每一件都完好无损,在月光下泛着庄严的光泽。
“参见王正使!”三百名内应同时单膝跪地,声音洪亮,震得街巷间的尘土微微颤动,“末将等未能护好使团仪仗,让陛下的信物蒙尘,罪该万死!今日幸得王正使带领,夺回佛骨,寻回仪仗,末将等愿随王正使继续征战,直至平定北天竺!”
王玄策快步上前,亲手扶起为首的内应,目光扫过众人,心中满是欣慰:“诸位弟兄何罪之有?你们潜伏敌后,忍辱负重,不仅保全了自身,还为我们提供了关键情报,这份功劳,足以载入史册!如今仪仗寻回,佛骨在身,我们离归途又近了一步!”
蒋师仁却突然皱起眉头,走到王玄策身边,低声道:“王正使,方才清点俘虏时,并未发现阿罗那顺的踪迹。根据地道图和潜伏弟兄的说法,阿罗那顺极有可能带着残余亲信,从恒河源头的密道逃脱了。”
王玄策闻言,目光沉了下来。他走到巷口,望向恒河源头的方向,夜色中隐约能看到连绵的山脉。阿罗那顺一日不除,北天竺便一日不得安宁,此次若让他逃脱,日后必成大患。他握紧手中的长枪,金铁趾尖在地面轻轻一叩,沉声道:“蒋校尉,传令下去,全军即刻拔营,沿着密道追击阿罗那顺!吐蕃骑兵为先锋,泥婆罗铁骑居中,唐军弟兄与内应断后,务必追上阿罗那顺,将其生擒!”
“遵命!”蒋师仁立刻领命,转身朝着士兵们高声下达命令。潜伏的内应们听闻要继续征战,纷纷起身,将手中的仪仗交给后勤士兵,握紧了手中的兵器。获救的唐军工匠们也主动上前,将自己所知的密道陷阱一一告知先锋骑兵,确保大军行进安全。
王玄策再次望向空中的“佛骨东归”篇文字,又看了看巷壁上玄奘的手印,心中坚定了信念。虽然阿罗那顺暂时逃脱,但他们已经夺回了佛骨与仪仗,解开了八阵图的秘密,更汇聚了所有力量。这场复仇之战,远未结束;他们的归途,也不仅是回到长安,更是要让大唐的威严,传遍北天竺的每一寸土地。
“出发!”王玄策一声令下,率先朝着密道入口走去。蒋师仁提着陌刀,紧随其后;三百名内应列成整齐的队伍,步伐铿锵;吐蕃与泥婆罗的骑兵们翻身上马,战马的嘶鸣声划破夜空。大军沿着地道图指引的方向前进,身影渐渐消失在巷口的夜色中。
空中的金色文字与巷壁上的手印,在大军离开后依旧停留了许久,仿佛在为他们保驾护航。月光洒在键陀罗王城的街巷间,之前的厮杀痕迹渐渐被夜色掩盖,唯有那面唐军战旗,在队伍前方飘扬,指引着他们向着恒河源头前进,向着下一场战斗前进,也向着最终的归途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