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 异星遗迹

火星,乌托邦平原。这片广袤而荒凉的低地,曾被认为是远古海洋的所在地,也因此成为寻找火星生命迹象的热点区域。中国的“祝融”号火星车,正在这片赭红色的土地上,进行着例行巡视。它的任务本是探测地质结构、分析土壤成分,寻找水冰和过去可能宜居环境的线索。

一、不寻常的“岩石”

这一天,“祝融”号正沿着预设路线缓慢行驶,其高分辨率全景相机(Navcam)不间断地拍摄着周围的地形。突然,后方控制中心的数据处理系统自动标记了一张传回图像中的异常目标。

图像显示,在约三百米外的一处缓坡上,矗立着几块形态奇特的“岩石”。它们与周围漫山遍野的、被风沙磨圆了棱角的碎石截然不同。这些物体呈规则的几何形状——有近乎完美的长方体,有顶端被削平的锥体,甚至有一个看起来像是断裂的、带有弧形边缘的薄片。

“导航组,暂停行进。”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值班工程师立刻发出指令,“科学组,请重点关注坐标(XX.XXXX, YY.YYYY)处的目标群,启动多光谱成像仪和激光诱导击穿光谱仪(LIBS)进行初步分析。”

二、初步分析:非自然特征

“祝融”号调整姿态,将探测臂对准目标区域。

多光谱成像显示: 这些物体的表面成分与周围玄武岩土壤存在明显差异,反射率更高,且在不同波段下的光谱特征非常均一,不像天然岩石那样成分复杂多变。

LIBS分析结果更令人惊讶: 这些物体的主要元素构成虽然是硅、铝、氧(类似岩石),但其元素比例非常奇特,并且检测到了一种在火星自然环境中极为罕见、但在高强度工业加工中可能产生的金属元素异常富集带。

形态测量: 三维建模显示,这些物体的棱边笔直,角度精确,表面平整度极高,远远超出了风蚀或地质作用所能形成的自然形态的极限。

“这不像是石头……”科学组组长,地质学家老周盯着屏幕,喃喃自语,“倒像是……某种建筑的构件,或者机器的残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