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灵草工坊时,小陈正对着电脑直播。屏幕里,她拿着灵草茶给网友展示:“这茶得用 85 度的水,” 她测温的动作认真,“就像与人相处,太烫了会伤着,太凉了又不亲。” 林羽悄悄坐在镜头外,看着弹幕里的留言:“想种灵草”“求泽丰村攻略”“原来草木这么有讲究”,突然觉得这小小的屏幕,就像座看不见的桥,把青崖山的草木,送到了千万人的心里。
晚饭做了灵草炖排骨,汤里加了从西部山区寄来的黄芪。林羽给每个育苗盆换了新的标签,写上 “今日行程:等待”,像给草木留了段空白的日记。老中医来取药包时,带来瓶自酿的米酒:“给你暖暖身子,” 他看着墙上的地图,上面用图钉标着灵草去过的城市,“这地图快钉满了,下一步去哪?” 林羽给米酒坛盖上湿布:“哪需要就去哪,就像灵草的种子,风往哪吹,就往哪扎根。”
夜里给工坊的竹架刷防腐漆时,林羽想起老木匠的话:“竹器怕潮,却喜人气,越用越结实。” 毛刷在竹节处停顿的力度,与炒茶时压茶的动作如出一辙。月光透过天窗落在地图上,图钉的反光像撒了把星子,突然觉得这些奔波的日子,就像给城市的土壤播撒草木的种子,说不定哪天,就能长出片属于自己的青崖山。
第四天清晨,灵草工坊的门口挤满了人。是社区组织的 “草木研学” 活动,三十个孩子背着小竹篓,要跟着林羽去城市公园认植物。“这是车前草,” 他指着路边的野草,叶片的形状像缩小的荷叶,“《太初规则》说‘凡草皆可入药,贵在识其性’,就像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好。” 穿红裙子的小女孩突然摘下片叶:“能做香囊吗?” 林羽笑着摇头:“它的使命是在路边扎根,就像你在学校读书,各有各的事要做。”
公园里的银杏树下,林羽教孩子们做树叶拓印。用灵草茎做画笔,蘸着清水在纸上拓出叶脉的纹路,“这是植物的指纹,” 他指着拓印上的纹路,“就像你们的掌纹,独一无二。” 孩子们的拓印作品摆了满地,歪歪扭扭却各有千秋,“这叫‘自然之美’,” 林羽把作品拼成幅大图,“不用比谁的好看,合在一起才最美,就像城市里的草木,有高有矮,才热闹。”
中午在公园的长椅上吃便当,林羽给孩子们分灵草饼干。饼干的形状是用竹模压的,有灵草叶、茶树芽、稻穗,“这是泽丰村的庄稼,” 他指着稻穗形状的饼干,“城里的米饭,就是从这来的。” 穿背带裤的小男孩突然说:“我爸爸在超市上班,卖的米没有这个好看。” 林羽摸了摸孩子的头:“米在袋子里不好看,煮成饭就香了,就像草木在土里不好看,长出来就美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下午的线上交流连接着海外的华人学校。林羽举着手机在公园转圈,镜头里的草木与孩子们的笑脸交替出现,“这是中国的灵草,” 他指着叶片上的红纹,“就像你们,不管在哪个国家,都带着中国的根。” 屏幕里传来孩子们的中文问候,有个孩子举着幅画:“我画的青崖山,是从您的书里看来的。” 林羽突然觉得,所谓故乡,或许就是这样 —— 通过草木、文字、故事,在远方的心里扎根。
返程的路上,孩子们的竹篓里装满了捡来的树叶。林羽教他们把树叶夹进书页:“这是城市的书签,” 他示范着写下日期和地点,“等你们长大了,看到它就想起今天的事,就像我看到《太初规则》,就想起泽丰村的春天。” 社区的班车在夕阳里行驶,车窗外的灵草工坊越来越近,竹卷帘在风中轻摇,像在等远行的人回家。
回到工坊时,林羽发现门口的灵草又长高了半寸。砖缝里的狗尾草也抽出了穗,与灵草并排站着,像对好朋友。他蹲下身给它们浇水,水流在水泥地上漫开,画出条蜿蜒的小溪,“《道德经》说‘水利万物而不争’,” 他轻声说,“你们也一样,不争地盘,好好相处。” 远处的路灯亮起,给两棵小草投下细长的影子,像给城市的夜晚系了条温柔的丝带。
晚饭煮了灵草粥,里面加了孩子们捡的银杏叶。林羽把粥盛进粗瓷碗,看着墙上的地图,突然觉得这奔波的意义,不是让灵草去更多地方,而是让更多地方的人,心里长出片青崖山。他翻开青绿色笔记本,在新的一页写下:“所谓远行,不是离开,而是把根须,扎进更广阔的土地。”
夜里整理灵草种子时,林羽在藤编箱的角落发现粒遗漏的种子。他把种子埋进门口的花坛,刚好在灵草与狗尾草之间,“《太初规则》说‘独阳不生,独阴不长’,” 他轻轻拍实土壤,“草木也好,人也好,都得有伴才好。” 月光下的三个小生命静静伫立,像给城市的土壤,种下了个关于生长、关于相遇、关于根的秘密。
天边泛起鱼肚白时,林羽背着背包准备出发。今天要去南部的雨林考察,寻找能与灵草共生的植物。小陈递来新做的艾草布带:“按您说的‘七根艾草三缕灵草绒’,” 布带的针脚细密如织,“雨林潮,护着腰。” 林羽系好布带的动作如系乡愁,突然觉得这根布带,就像条看不见的线,一头连着青崖山,一头牵着脚下的路。
车子驶离社区时,林羽回头望了眼灵草工坊。竹卷帘在晨光里微微颤动,门口的三棵小草顶着露水,像在挥手告别。他知道,这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 —— 灵草的种子会继续远行,草木的故事将不断书写,而他,会带着《太初规则》里的智慧,在城市与乡野之间,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走出条属于自己的路。就像道家说的 “周行不殆”,真正的传承,从来不是固守一方,而是带着根,走向更远的地方,让草木的智慧,在更多人的心里,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