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烟乡音,议人叙情

小李皱起眉头:“那他岂不是经常挨打?”

“一开始是免不了的,”老唐叹了口气,“那些红卫兵不管三七二十一,抓住就想动手。但我这位族爷有个办法,他把自己在战场上得的军功奖状、还有军职证明,都仔细地用油布包好,一层层缠在腰上,外面再穿上衣服。每次批斗会,他就挺直腰板站在那儿,有人想动手,他就大声说‘我身上有国家给的荣誉,你们要打,就先打这些奖状!’”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说到这儿,老唐的语气里带着些自豪(嘴角微微上扬):“那些红卫兵年轻,说到底还是怕国家荣誉的,真要把奖状打坏了,他们也担不起责任。所以后来,虽然批斗会照开,骂他几句,但真动手打的时候就少多了。他就靠着这个,硬是熬了过来。”

我们几个都听得入了神,老张忍不住感慨:“这办法是险,但也是没办法的办法啊。能在那种时候护住自己,不容易。”

“可不是嘛。”老唐点点头,喝了口茶润了润嗓子,“后来平反的时候,他恢复了名誉,也开始领工资。但他没再回公社工作,就在乡下种着地,后来还被大家选为村支书。说起来也怪,他当了支书,手里管着不少事,可对钱财看得特别淡,反而大方得很。”

“怎么个大方法?”我好奇地问(手里转动着茶杯,目光落在老唐脸上)。

“他自己的工资,除了留够家里基本开销,剩下的几乎都用在村里人和孩子们身上了。”老唐回忆道(眼神里满是敬佩),“那时候村里穷,好多孩子念不起书。他就挨家挨户去劝,说‘再穷不能穷教育,孩子不读书,一辈子都得困在这山沟里’。他还以自己的影响力,跑镇上、跑县里,争取名额、申请补助,前后让队里八个孩子都读上了大学。”

“八个?那可真是了不起!”小王惊叹道(不由得竖起了大拇指)。

老唐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是啊,这八个孩子里,有两个特别不容易,是父母早逝的孤儿,跟着年迈的爷爷奶奶过活。族爷知道了,二话不说,动员全村人帮衬,今天这家给点粮食,明天那家给件旧衣服。他自己更是带头,不仅出钱,还亲自跑学校、跑教育局,写材料说明情况,帮着减免学费。”

他顿了顿,说起其中一个孩子的故事,语气里带着些赞叹和心疼(声音也温柔了些):“其中一个孩子,性子特别倔,一门心思要考清华,说是要完成已故父母的心愿。结果连续考了五年,前四年都差了点意思,其中有一年,哈工大的录取通知书都寄来了,他愣是没去,说非清华不上。”

“复读四年?这毅力可不是一般人有的。”小李咋舌道(脸上写满了佩服)。

“是啊,家里的爷爷奶奶都快急白了头,劝他差不多就行。是族爷,一次次去他家,坐在炕头上跟孩子说‘有志气是好事,爷爷支持你。钱不够,爷爷的工资给你;心不稳,爷爷陪你说说话’。那四年,族爷每个月都从自己工资里拿出一大部分给他当生活费和学费,自己和族奶奶省吃俭用,顿顿都是红薯稀饭配咸菜。”

老唐说到这儿,眼圈有些发红(他抬手揉了揉眼睛,又端起茶杯喝了一大口):“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五年,那孩子终于考上了清华,还是后勤相关的专业。毕业后分配到北京工作,后来还进了财政部。前几年他还专门回乡,利用手里的资源,帮着村里争取了‘村村通’的项目,修了路,通了车,现在村里的农产品往外运方便多了。每次提起族爷,他都眼泪汪汪的,说没有族爷,就没有他的今天。”

阳光穿过藤叶的缝隙,在老唐的脸上投下明明暗暗的光影,他的神情里既有对往事的感慨,也有对族爷的深深敬意。我们几个都没说话,默默地喝着茶,心里被这个故事填得满满的。

过了一会儿,老张才开口:“这位老支书,真是个大好人啊。现在这样的人可不多见了。他自己的日子过得简朴,却把别人的事当成自己的事。”

“可不是嘛,”老唐接话道,“他自己从来不办生日,说‘人活一辈子,不在于过几个生日,而在于做了多少事’。但队组里不管谁家有红白喜事,他都主动去当知客司,里里外外帮着张罗,把事情安排得妥妥帖帖的。谁家里有矛盾了,他也去调解,几句话就能说到人心坎里,让人心服口服。”

他说着,忽然笑了起来(眉眼舒展,带着些温暖的回忆):“说起来,我小时候也受过他不少照顾。我爹走得早,我娘一个人拉扯我不容易,全靠我姑奶时常接济。那时候我正在念初中,学校离家远,每周才能回去一次。有时候回去晚了,家里没人,我饿得前胸贴后背,就知道往族爷家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