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时、地利、人和,似乎都站在了秦国这一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憋屈了数年的秦军,如同饥饿已久的狼群,在嬴政“灭国封侯”的巨大诱惑下,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
主帅蒙骜用兵老辣,稳扎稳打;副将蒙武、杨端和勇猛无畏,冲锋陷阵。
秦军一路高歌猛进,连克赵国边境数座重镇,兵锋直指邯郸以北的战略要地——阏与!
捷报如同雪片般飞回咸阳章台宫。
每一次捷报传来,嬴政都会拿着军报,快步走到正在偏殿统筹后勤的燕丹面前,与他分享胜利的喜悦,眼中闪烁着兴奋与骄傲的光芒。
那眼神仿佛在说:看,丹,你为我打造的利剑,是何等锋芒!
燕丹也为前线的胜利感到欣慰,但他肩上的担子同样沉重。
东出大军数十万人,每日消耗的粮草、箭矢、药品乃天文数字。
他坐镇咸阳,与治粟内史、少府等官员日夜不停地调配物资,确保前线供给畅通。
然而,随着战线不断拉长,一个新的问题凸显出来——从后方粮仓到前线的短途转运,效率低下!
民夫肩挑背扛,或是用牛车马车,运量有限,速度缓慢,且对道路要求高。
一日,燕丹视察渭水边的转运码头,看到民夫们艰难地将一袋袋粮食从船上卸下,再扛到远处的临时粮囤,累得气喘吁吁,效率极低。
他皱着眉,脑中灵光一闪!
“独轮车!怎么把这个给忘了!”他一拍额头,立刻找来工匠,凭记忆画出了简易的独轮车草图。
只有一个轮子,结构简单,对道路要求低,一个人便可推动数百斤货物,平衡性好,极其适合狭窄崎岖的军道!
工匠们依图赶制,不过数日,第一批独轮车便投入使用。
效果立竿见影!
一名民夫推着独轮车,一次运载的粮食是肩挑背扛的数倍,而且省力得多!
转运效率瞬间大幅提升!
消息传回,连前线督战的嬴政都特意传书称赞:“丹此物,虽小,然解我军燃眉之急,功莫大焉!”
与秦国上下同仇敌忾、捷报频传的昂扬气氛形成鲜明对比,赵国都城邯郸,已是一片愁云惨雾,风声鹤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