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8章 反向渗透

沈鸿的团队如同最精密的钟表匠,开始拆解那来自“规则信标”的微弱信号。

破译工作异常艰难,这种基于规则层面的编码方式迥异于任何已知的数字或模拟信号,它更接近于一种带有特定“意图”的规则涟漪本身。

每一次成功的解析,都像是在解读一种无声的语言。

与此同时,对陈时和影的监控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度。

赵小玥几乎将大部分精力都投注在两人身上,她的“规则视觉”不再仅仅是观察,更开始尝试“解构”他们周身规则场的细微变化,试图从中找到与那信标信号,甚至与“规则种子”相关的更深层联系。

她发现,陈时在进行某些特定思考,尤其是在阅读到涉及“秩序绿洲”稳定性的数据时,其规则场会产生一种极细微的、趋向于“有序化”的梳理现象。

这现象本身很微弱,但赵小玥敏锐地察觉到,这种“梳理”的底层逻辑,与那“无机质”信标信号的编码逻辑,存在某种程度上的同源性。

“他们可能在使用某种基于规则层面的……思维辅助或者信息处理技术。”赵小玥向沈鸿汇报她的发现,“陈时的思考模式,可能受到了他们技术的影响,甚至可能在不自知的情况下,成为了他们规则网络的一个微小的、活体传感器。”

这个推论让沈鸿背脊发凉。

如果“新京”的技术已经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甚至利用个体的思维活动,那其危险程度将远超预期。

“必须加快破译速度!”沈鸿给团队下达了死命令。

功夫不负有心人。

在连续数天不眠不休的攻坚后,团队终于取得了关键突破——他们成功分离并模拟出了信标信号中的“识别码”部分,并初步解析了其状态信息编码的基本结构。

虽然还无法完全解读所有信息,但已经能够识别出代表“安全”、“待机”以及一个含义模糊的“环境参数稳定”等几种简单状态。

“是时候了。”江季黎在得知进展后,做出了决定,“下一次信标发送信号时,尝试进行微弱干扰,模拟一个‘环境参数轻微波动’的假信号发送回去。注意,干扰必须极其微弱,要像是自然规则扰动造成的误报,不能引起对方警觉。”

这是一个大胆而冒险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