秃鹫帮的威胁如同夏日骤雨,来得迅猛,去得也快,但其留下的警示却深深烙印在基地每个人的心中。
外部威胁暂缓,江季黎立刻将重心转回内部建设。
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摆上了台面:随着基地人口缓慢增加(吸收了少数秃鹅帮俘虏中愿意归顺且经过审查的人,以及零星前来投靠的幸存者),物资的分配和管理不能再仅仅依靠初期的平均主义和苏婉清的个人记录。
在一次由所有核心成员和几位表现突出的普通成员参加的扩大会议上,江季黎正式提出了“贡献度制度”的构想。
“我们必须建立更清晰、更公平的规则。”她站在一块临时充当黑板的水泥墙前,用木炭写着要点,“劳动、战斗、探索、提供特殊技能或重要情报,都将折算成‘贡献点’。贡献点可以用于兑换食物、更好的住所、定制装备、使用特定设施甚至申请休假。”
沈鸿首先表示支持:“早该如此!多劳多得,才能激励大家。工坊里有些工具损耗很快,按需分配和维修,正好可以用贡献点来调度。”
苏婉清则考虑得更细致:“医疗资源的分配需要特别规定,紧急情况必须优先救治,但非紧急的额外医疗服务或滋补品,可以用贡献点兑换。这能减少很多不必要的争执。”
赵小玥眨着眼睛:“那我出去侦察画地图,算多少点?”
陆岩的关注点则在安全上:“贡献度也应该与权限挂钩。高贡献度者可以获得更高的信任等级,接触更核心的区域和信息。反之,新来者或低贡献者,活动范围需要受到一定限制。”
会议上,大家畅所欲言,对细节进行了激烈的讨论。
有人担心标准难以量化,有人担心会产生新的不公平。
江季黎耐心地听取各方意见,最终拍板:“我们先拿出一个试行方案,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沈工、婉清,你们负责牵头制定各工种的基准贡献点和物资兑换清单。陆岩,你负责制定安全权限分级。我们先试行一个月。”
制度的雏形,在争论与协作中慢慢诞生。
这标志着基地从依靠领袖个人魅力和危机凝聚力的阶段,开始向依靠规则和制度运行的阶段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就在贡献度制度开始试行的当口,基地的基础设施迎来了又一次考验——由沈鸿早期改造的主力净水系统的一组滤芯到了极限寿命,出水率大幅下降,水质也开始变得不稳定。
“滤芯的核心材料是特种陶瓷和活性炭,我们库存的备用件已经用完。”沈鸿皱着眉报告,“短时间内仿制替代品的精度不够,必须找到原装替换件或者性能相近的工业滤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