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皇赵煜成功整顿朝堂派系之后,大魏朝堂风清气正,各项改革举措得以顺利推进。赵煜端坐在御书房那张雕龙画凤的椅子上,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目光紧锁着窗外随风摇曳的树枝,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他心里明镜似的,国家要想长治久安、繁荣昌盛,文化教育就是那不可或缺的基石,只有根基打得牢,国家这棵大树才能枝繁叶茂、高耸入云。
赵煜猛地站起身来,大步走到书桌前,一把抓起毛笔,饱蘸浓墨,在洁白如雪的宣纸上 “唰唰” 写下 “文化教育革新” 几个大字,笔锋刚劲有力,力透纸背,仿佛在向世人宣告一场惊天动地的变革即将拉开大幕。他放下毛笔,双手背在身后,在书房里来回踱步,嘴里喃喃自语:“我大魏传承数代,文化底蕴那是相当深厚,可如今时代变了,这旧有的文化教育体系就像一辆破马车,怎么还能拉得动国家这辆大车呢?不行,非得革新不可!”
彼时的大魏,文化教育主要靠传统的私塾和书院撑着。这些地方虽说也培养出了不少人才,可教学内容老掉牙得很,整天围着儒家经典打转,学生们就知道死记硬背,应付考试,脑袋里一点创新的火花都没有,实践能力更是差得离谱。而且教育资源分配得极不均匀,偏远地区的孩子,就像被遗忘在角落里的花朵,眼巴巴地盼着知识的阳光,却怎么也照不到他们身上。赵煜对这些弊端了如指掌,他决定从多个方面下手,对文化教育来一场彻头彻尾的大变革。
赵煜第一个念头就是兴办新学。他打算在全国各地建起一批新式学堂,这些学堂要采用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不光教儒家经典,还得增设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这些实用学科。为了能把优秀的教师吸引过来,赵煜亲自提笔,写下诏令,提高教师的待遇和地位。
朝堂之上,赵煜神色庄重,声音洪亮,仿佛带着千钧之力:“朕要让天下有才之人,都能投身到教育事业中来,为我大魏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顶梁柱!”
可这兴办新学的诏令刚一颁布,朝堂就像被捅了的马蜂窝,一下子炸开了锅。那些守旧派大臣们,一个个像被踩到尾巴的猫,纷纷跳出来反对。
一位白发苍苍、满脸皱纹的老臣,颤颤巍巍地站出来,双手抱拳,神色忧虑地说道:“陛下啊,这新式学堂教的都是些啥呀,全是些奇技淫巧,跟咱们大魏传承千年的儒家文化那可是背道而驰啊。要是任由它发展下去,我大魏的学子们还不得都误入歧途了呀!”
其他守旧派大臣也像训练有素的合唱队,跟着附和起来,你一言我一语,吵得不可开交。
面对守旧派的强烈反对,赵煜站得笔直,眼神坚定得像钢铁,毫不退缩地回应道:“诸位爱卿,时代在往前走,这是挡都挡不住的。我大魏要是想跟上时代的脚步,就得学新的知识和技能。新式学堂教的可不是什么奇技淫巧,那都是能让我大魏在科技、经济这些领域取得突破的关键所在。咱们可不能守着老一套,固步自封,得把眼光放长远,培养出更多能适应时代需求的人才来!” 赵煜一边说着,一边挥动着手臂,仿佛要把自己的决心传递给每一个人。
为了让兴办新学的计划顺顺利利地实施,赵煜决定先在京城建一所示范学堂。他亲自带着一群大臣,在京城四处奔波,挑选合适的地址。每到一处,他都仔细观察周边环境,一会儿蹲下身子,摸摸土地的质地,一会儿又抬头看看天空的朝向,嘴里还不停地念叨着:“这地方得宽敞,得让孩子们有足够的空间玩耍、学习;采光也得好,可不能让孩子们在昏暗的教室里读书。”
地址选好后,赵煜又天天盯着施工现场。他经常穿着一身便服,悄悄地来到工地,跟工匠们打成一片。他看着工匠们忙碌的身影,忍不住上前询问:“师傅,这墙砌得可真结实,用的是什么好材料啊?” 工匠们一开始都没认出他是皇帝,还热情地跟他介绍:“咱用的可是最好的青砖,石灰也是精心熬制的,保证这学堂能屹立不倒!” 赵煜听了,满意地点点头,笑着说:“好,好啊,这学堂可是大魏的希望,可不能有半点马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