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百零八章 书院晨读沐圣贤 选修骑术逸身心
岳麓书院的生活,在清脆的晨钟声中正式拉开了序幕。
天刚蒙蒙亮,东方天际才泛起鱼肚白,悠扬而浑厚的钟声便从讲堂方向传来,回荡在岳麓山静谧的清晨里,唤醒了沉睡的学子。
陈彦早已起身,在斋舍前的小空地上,与石头一同演练了一套清尘道长传授的养生拳法,活动开筋骨,呼吸着山中清冽的空气,只觉神清气爽。赵修远和柳云卿也相继出门,三人相视一笑,一同向书院的中心区域——忠孝廉节堂走去。
此时,晨曦微露,薄雾如轻纱般笼罩着书院。古木的枝叶上挂着晶莹的露珠,青石板路湿润洁净。空气中弥漫着草木的清香和淡淡的檀香。已有不少学子手持书卷,步履匆匆地走向讲堂,或独自默诵,或低声交流,整个书院沉浸在一种宁静而充满生机的学习氛围中。
忠孝廉节堂内, 灯火通明。数十名学子已按序跪坐在蒲团上,书案上摊开着《大学》或《论语》。没有人高声喧哗,只有低低的、专注的诵读声汇聚在一起,如同溪流潺潺,充满了庄严的韵律感。陈彦三人找到自己的位置坐下,也很快融入这片求知的海洋中,开始了一日的晨读。
约莫半个时辰后,晨读结束。一位身着深色儒衫、年约六旬、面容清癯、目光睿智的老者缓步走入讲堂。他步履沉稳,气度雍容,正是书院中一位以精研《易经》和史学闻名的周大儒。
周大儒在讲台前坐定,并未直接开讲,而是目光缓缓扫过台下众学子,声音平和却自带一股威严:“今日,我们暂不讲经,先论一论‘学’之本义。”
他引经据典,从孔子的“学而时习之”到荀子的“学不可以已”,再到朱子的“格物致知”,层层剖析,将“学习”不仅仅定义为知识的积累,更强调其为一种修身养性、明辨是非、通达事理的终身实践过程。他讲得深入浅出,时而引证历史典故,时而结合当下时局,语言精辟,见解独到,不仅阐明了经典的精髓,更引导学子思考学问与人生、与家国天下的关系。
讲堂内鸦雀无声,学子们个个凝神屏息,听得如痴如醉。陈彦心中更是暗自赞叹。这位周大儒的讲解,高屋建瓴,思路开阔,绝非寻常塾师照本宣科可比。他不仅传授知识,更是在传授一种思维方法,一种治学态度,一种人生境界。赵修远和柳云卿也频频点头,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显然受益匪浅。
“这才是真正的大学问家!”课后,赵修远忍不住感叹,“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岳麓书院,果然名不虚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