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5章 微服潜行

敕命在身,如千钧压肩,刻不容缓。离了巍峨皇城,车驾驶入狄府那条熟悉的青石板巷时,狄仁杰望着檐角垂落的冰棱消融成细珠,心中已暗做决断。回到府中,他并未如寻常奉诏出巡般,传召属官、整备仪仗、更换簇新官服,反而径直步入了书房。

书房内,炭火燃得正旺,铜炉中煨着的雨前龙井冒着袅袅轻烟,氤氲出淡淡的茶香,却驱不散空气中那份凝重。书架上整齐排列的经史子集与案头堆叠的卷宗相映,砚台里的墨汁尚未干涸,一笔“慎独”二字力透纸背,是他昨夜临帖所书。狄仁杰屏退了所有仆役,只留下李元芳、曾泰与如燕三人,这三位最得力、也最可信的臂膀。

“陛下虽授便宜行事之权,赐汴州刺史印信,许我节制河南道诸州兵马,”狄仁杰缓缓落座,手指轻轻叩击着案上那卷标注着“河南道官员异动”的密档,目光如炬,扫过面前三人,声音低沉却字字清晰,“然此番汴州之行,非同小可。接连四位官员‘意外’殒命,死法各异,却皆与漕运、粮饷之事有所牵扯。背后主使定然势力庞大,且行事极为隐秘,我等此去,实乃敌暗我明。”

他顿了顿,拿起案边一枚温润的羊脂玉镇纸,摩挲着上面的云纹:“若大张旗鼓,以刺史仪仗开道,前呼后拥奔赴汴州,无异于向暗处的毒蛇敲响警钟,打草惊蛇之下,非但难以查清真相,恐还会将自身置于险境。故,我等需改弦更张,弃仪仗、隐身份,微服潜行。”

话音落,书房内一片寂静,只有炭火偶尔噼啪作响。三人皆知狄仁杰行事向来深思熟虑,此番决断必然经过周密考量,皆屏息静待下文。

“自今日起,”狄仁杰放下镇,“我扮作一云游郎中,化名‘怀英’,不易引人追查。借诊病问疾为由,行走于汴州的市井乡野、官绅府邸,既能接触三教九流,探听民间疾苦与坊间传闻,又不易惹人注目。郎中身份,进可入富贵人家诊病,退可在街头摆摊,行事最为便利。”

说完,他转头看向李元芳,眼神中带着一丝期许与信任:“元芳,你武艺高强,沉稳干练,是我最可靠的屏障。此番你不必身着千牛卫将军袍服,只需着一身寻常百姓的短打,暗中护卫即可。记住,非到生死关头,绝不可暴露武力,更不可擅自调用地方兵甲,一切以隐秘为要。你的任务,是护住我等四人的安危,同时留意周遭可疑之人与异动,不必参与明面上的查探,做我们最坚实的后盾。”

李元芳闻言,当即抱拳躬身,动作干脆利落,眼中没有丝毫犹豫与迟疑:“属下明白!”他常年跟随狄仁杰查案,深知暗中护卫的艰险——明枪易躲,暗箭难防,比起明刀明枪的厮杀,这种时刻保持警惕、于无形之中化解危机的差事,更考验心性与功力。他下意识地摸了摸腰间,那里平日里悬挂着他的佩刀,此刻虽未出鞘,却已做好了随时应对突发状况的准备。

“曾泰,”狄仁杰的目光转向一旁的曾泰,语气缓和了些许,“此番你依旧扮作我的学生,随我左右,协助我整理每日的见闻、记录医案。闲暇之时,可借此身份与当地的文人学子、乡绅耆老交往,探听士林风声、官府轶闻,尤其是那些不便在公堂之上言说的隐秘。你的笔墨,便是我们查案的另一把利器,切不可疏忽。”

曾泰连忙躬身领命,神色严肃而恭敬:“学生领命!”他心中深知,自己虽无李元芳的武艺,也无如燕的机敏,但狄仁杰交付的这份差事,同样至关重要。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闲谈、文人墨客的诗句、乡绅间的传闻,往往藏着破案的关键线索。他悄悄攥紧了手中的书卷,暗下决心,定要打起十二分精神,不辜负狄仁杰的信任。

最后,狄仁杰看向如燕,眼中多了几分柔和与期许:“如燕,你自幼在江湖中长大,心思缜密,机敏过人,应变能力极强。此番你乔装随行,身份可灵活变换,或扮作寻常民女,随我‘侄女’身份左右,打理饮食起居;或扮作走街串巷的卖花女、货郎之流,游走于市井之间,专司打探暗线消息,盯防可疑之人的踪迹。你的眼睛,便是我们在暗处的利刃,务必仔细观察,不可放过任何蛛丝马迹。”

如燕盈盈一拜,眼中闪烁着跃跃欲试的光芒,嘴角勾起一抹灵动的笑意:“叔父放心,如燕晓得轻重!这暗中侦查的差事,我最是拿手,定不会让叔父失望。”她自幼跟随肖清芳在江湖中摸爬滚打,乔装改扮、打探消息本就是她的强项,此刻得了狄仁杰的嘱托,只觉得浑身是劲。

“切记!”狄仁杰再次强调,语气凝重了几分,目光逐一扫过三人,“对外,我四人只是途经汴州的行脚郎中与其亲友随从。怀英是郎中,元芳是护卫兼杂役,曾泰是学生,如燕是我的侄女。身份既定,便要恪守本分,绝不可泄露真实身份半句。凡事谨慎为上,多看、多听、少言,遇到可疑之事,切勿轻举妄动,务必先与众人商议,再做决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