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第一缕阳光洒在梁山泊,升腾起袅袅白雾。
山脚下人声鼎沸,比往日还要热闹数倍。
在通往梁山的各条小道上,拖家带口的百姓络绎不绝
几个刚从山上领了农具下来的老汉,正坐在路边歇脚,脸上洋溢喜悦,大声谈论着。
“老天开眼啊!俺活了六十多年,头一回见到山寨头领分田分地,还不要咱卖儿卖女!”
“可不是嘛!王头领仁义!说是只收十一的租子,剩下的全是咱自己的!这世道,上哪找这好事去?”
旁边一个挎着包袱的落魄青年路过,插话。
“俺是从郓城逃荒来的,听说梁山不光分地,还管保护,不受官府欺压,不受强人骚扰!俺就带着老娘来了!”
“来了就对了!瞅见没,”
其中一个老汉指着远处开垦的田野和忙碌的人群。
“这儿干活踏实,心里敞亮!”
高处聚义厅前,刘备一袭青衫迎风而立,俯瞰着山下热火朝天的景象。
他效法曹操屯田之策,整合梁山周边无主荒地,大规模组织开垦。
不仅设立了屯田都尉专司管理,更定下规矩,麾下所有头目喽啰,操练之余必须轮流下地劳作。
此举深谋远虑,既能自给自足,又能锻炼队伍,保持吃苦耐劳的本色,避免骄奢淫逸。
同时大力鼓励山寨家眷下山定居耕种,对于四方投奔的流民,梁山提供土地和种子,仅收微薄租税。
水泊之上,阮小二站在船头高声吆喝。
“撒网!快!”
数十条渔船同时动作,渔网洒下,在朝阳下闪着银光
阮小五和小七各领一队,穿梭在芦苇荡中。
“今日收获不少!”
阮小七拎起一尾活蹦乱跳的大鲤鱼,笑得见牙不见眼。
阮氏三雄的水军既是战师,也是渔夫,组织起大规模的捕捞和养殖。
每日渔船归来,鱼虾堆积如山,经晾晒制成耐储存的鱼干,成为重要的军粮和贸易物资。
山后传来叮叮当当的打铁声,汤隆赤着上身,在炉火前挥汗如雨。
他的军械作坊不仅打造修缮兵器战甲,更批量生产优质农具,自用之外,还对外销售,广受欢迎。
更令南来北往的客商称奇的是,梁山不再劫掠过往商队,而是收取合理规费,承诺在梁山地界保其平安。
在这乱世中,这种付费平安的服务堪称稀缺,这反倒让客商们趋之若鹜。
这一系列措施成效卓着,山脚下的集市规模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