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完这一切的陈坤,并没有继续逗留下去。
连饭都没有在高砂市吃,直接开上车子,又返回了神户市。
他这一次的目标,主要针对的是川崎重工的核心造船产业。
川崎重工的核心造船工厂,位于神户市中央区东川崎町3丁目1番1号,即神户造船厂。
该工厂自1886年创立以来,一直是川崎重工船舶业务的发源地和技术核心,承载了倭国现代造船工业的重要历史使命。
神户造船厂的面积,达到了一平方公里,也就是100万平方米。
三菱重工神户造船厂的厂区面积,才只有67万平方米,而川崎作为同级竞争对手,其核心厂区规模应比三菱重工还要大。
此外,川崎神户造船厂,还拥有多个干船坞和船台,为建造大型船舶提供了基础设施支持。
这个时候,正值倭国造船业黄金时代的尾声,川崎重工全球员工总数在2万至5万人之间。
而神户造船厂,作为核心生产基地,直接参与船舶建造的工人约为3万人左右。
二战期间,川崎重工员工曾达4万余人,战后虽经历调整,但在这个时候,仍维持较高产能,尤其在LNG船和潜艇领域保持密集人力投入。
81年,倭国首艘国产LNG船“日新丸”在神户造船厂交付,标志着倭国掌握了-163℃极低温下,LNG运输的核心技术。
该厂通过自主研发的殷瓦钢焊接工艺和绝缘材料,实现了LNG船的高效建造,其技术水平始终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神户造船厂在蒸汽轮机,燃气轮机和船舶推进系统领域,拥有深厚积累。
76年该厂研发的燃气轮机发电设备,PU200投入使用,而80年推出的12V25/25S型柴油机,直接可以用于春潮级潜艇。
实现了3400马力的高功率输出,同时降低了噪音和油耗。
此外,该厂在69年引入工业机器人技术后,逐步实现焊接,涂装等流程的自动化,更是提升了生产效率。
川崎重工在神户造船厂,还开发了多种先进材料技术。
包括用于LNG船的殷瓦钢焊接工艺,潜艇使用的高强度合金钢,以及船舶轻量化设计所需的复合材料。
这些技术不仅支撑了船舶建造,还为其航空航天,铁路车辆等领域,提供了技术迁移基础。
神户造船厂,不仅是川崎重工的技术摇篮,更是倭国造船工业现代化的缩影。
今年该厂建造的“筑前”号海洋调查船(IMO ),采用了最先进的声呐和海洋探测设备。
体现了倭国在海洋科学领域的技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