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日潜心修炼,江奕辰将新增的修为彻底稳固,对“截脉手”、“乱神针”等融医之技的运用也愈发纯熟。这一日,他想起黄蓉师尊之前的提醒,又觉自身在医道上的一些新得感悟,或许可与师尊探讨,便再次来到黄蓉的静室。
静室内,药香袅袅。黄蓉正坐于案前,手持一卷泛黄的医经,眉头微蹙,似乎在思索某个难题。见江奕辰进来,她放下书卷,温声道:“奕辰来了,坐。”
“师尊。”江奕辰行了一礼,在一旁的蒲团上坐下,目光扫过案上那卷医经,依稀看到“厥逆”、“阴阳气不相顺接”等字眼。
“弟子近日修炼之余,重温《灵枢》,于‘经脉’、‘营卫生会’篇偶有些许胡思乱想,心中困惑,特来向师尊请教。” 江奕辰语气恭敬,并未直接炫耀自身领悟,而是以请教的姿态开口。
黄蓉眼中闪过一丝兴趣,她深知自己这个弟子恢复神智后悟性惊人,能让他称之为“困惑”的,恐怕并非寻常问题。“哦?但说无妨。”
江奕辰略作沉吟,组织语言道:“《灵枢·经脉》篇详述十二正经循行起止,气血流注如环无端。然弟子在想,此乃常态。若遇急症、重伤,或武者搏杀,气血逆乱、经脉受损乃是常事。此时,是否可不必拘泥于正经循行常序?”
他顿了顿,见黄蓉神色专注,便继续道:“譬如,手太阴肺经之气,是否可在特定手法引导下,暂借旁通之络,绕行而过受损之处?又如,足阳明胃经气血亢盛冲击心神时,是否可引其部分余势,暂汇于与其相表里的足太阴脾经,以土蕴之性稍作缓和,再徐徐图之?”
他提出的,正是基于自身推演心法时,对真气(气血)非正常路线运行的初步设想,只不过以医理论证的形式表达出来。
黄蓉闻言,眸中精光一闪,坐直了身躯。她浸淫医道数十载,经验丰富,理论扎实,但江奕辰提出的这个思路,跳出了常规框架,侧重于“变通”与“应急”,角度颇为新颖大胆。
“你此言……并非毫无道理。” 黄蓉沉吟道,“《素问》有云‘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非常之时,确需行非常之法。古籍中亦有‘郄穴’治急症、‘络脉’通左右的记载,似暗合此理。然气血运行,牵一发而动全身,稍有不慎,便是雪上加霜。如何精准引导?如何确保不损及他经?其中分寸,极难把握。”
她指出了其中的可行性与巨大风险。这已不仅仅是医理,更涉及对气机精微到极致的掌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