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技术,明显带有李维那艘方舟上那种融合了生物与科技的奇异风格,且其能量签名与希望号底层那突然激活的、温厚的地脉能源同源!
难道这是方舟遗产的一部分?是李维早已获得却未有机会使用的技术?
没有时间深究。王磊立刻下令,Waywalker全力配合,利用希望号尚存的制造能力,尽可能生产这套系统的核心部件——那些需要特殊环境培养的生物地嗪菌种和具有复杂结构的谐振晶体。
过程极其艰难。希望号的工厂区受损严重,材料匮乏,许多工序需要工程师们手工完成。但这是肉眼可见的希望。第一批菌种在精心调配的营养液中缓慢培育,第一批发酵成型的谐振晶体在简陋的炉膛中艰难结晶。
每一次成功的培育,每一次晶体的成型,都让舰内弥漫起一种久违的、带着汗水和机油味的振奋气氛。他们不仅仅是在求生,更是在尝试着将那些来自星海的、用巨大牺牲换来的遗产,转化为脚下土地生存下去的力量。
小主,
首批小型化的地脉能量提取单元被紧急生产出来,通过希望号仅存的、经过加固改造的空投舱,冒险投向几个情况最危急的大型掩体附近。
空投过程同样惊心动魄。希望号必须精确计算轨道,避开残留的轨道垃圾和可能存在的掠食者探测器信号。空投舱如同燃烧的种子,穿过稀薄的大气层,砸向预定的荒芜之地。
地下的幸存者小队则要冒着辐射尘暴和变异生物的危险,根据希望号提供的坐标,前往寻找这些天降之物。
失败了很多次。有的空投舱偏离目标,坠入深渊或危险区域;有的落地后损坏;有的则被地下的势力争夺,引发冲突。
但终究,有几个单元被成功找到、回收,并在技术人员的艰难调试下,成功启动!
当第一个单元那微弱的、稳定的能量流接入掩体近乎瘫痪的电网,点亮了久违的灯光,驱动了停转的水泵时,地下深处爆发出了劫后余生般的、压抑太久的哭泣和欢呼。
这一点微光,远比希望号本身的存在更加真实,更加温暖。它意味着生存的可能,意味着文明或许真的能在废墟上,重新点燃第一堆篝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