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襄子,南乡子·邢州道上,赵孝成王

豫让桥遗址

位于邢台古城北5里,为春秋时期豫让刺杀赵襄子处。

春秋末期,邢台归属晋国。

豫让是晋国人,晋国大臣智伯非常尊宠他,称他为国士。

智伯伐赵襄子没有成功,被赵襄子战败身亡。

豫让说:"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我一定要为智伯报仇。"

他就改名换姓、漆身吞炭,几次躲在赵襄子分封的邢邑(邢台)刺杀赵襄子,最后一次藏在豫让桥下仍被赵襄子发现。

赵襄子念其中心为主,脱下衣传给豫让,让豫连砍几下,以满足其中心报主的愿望,然后自杀。

后人将这座石板桥改叫豫让桥。

历代皆有纪念,万历十八年,邢台县知事朱诰修建了豫让祠,把豫让作为乡贤,四时祭祀,文人墨客经常吟诵豫让的故事。

豫让桥也就成为邢台的名胜而闻名四方。

清代诗人陈维崧路经邢州时写了一首《南乡子·邢州道上》。

民族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西略胡地,至榆中。林胡王献马。先后平定三胡,辟地千里。设置雁门,云中二郡。

赵惠文王二十六年,赵军大败东胡取欧代地。

赵悼襄王元年(前244年),赵边将李牧率军大规模反击匈奴,斩杀匈奴10余万骑兵。

军事

战国时期,赵国推行郡县征兵制[11] ,此外,赵国还极力推行募兵制。兵役的年龄限于十六七岁至60岁之间。

战国时期,赵国的兵种按出现的早晚可以依次排列为:车兵、步兵、骑兵和舟兵。赵国的步兵,称为“带甲”,为赵国军事实力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