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7章 针对性战术训练

“判断不是战术。”沈逸打断,“我们的优势不是反应速度,是节奏控制。你一个人的‘正确判断’,会毁掉整个链条。”

他调出角色轮替系统:“从现在起,每人轮流担任指挥,理解每一个决策的代价。”

轮替开始。林悦首次执掌指挥权,在第八分钟果断放弃边路资源,将团队收缩至中路视野高地,成功避开“烈焰”式突袭。陈宇指挥时则大胆启用反打策略,在敌方刚完成一波压制的瞬间发起冲锋,打出双杀。轮到新队员时,他选择了最复杂的“影武”对抗场景。

模拟开始,敌方在三处草丛设伏。新队员没有急于推进,而是控制角色在边缘区域反复试探。系统捕捉到敌方法师走位习惯性右偏,他立即调整集火点,并在敌方现身瞬间释放控制技能,精准截断其退路。

沈逸的目光在数据面板上停留两秒,终于点头。

“继续。”他只说了一个词。

训练节奏不断加快。系统记录显示,团队协同指数从72%缓慢爬升,第七轮后达到79.4%。然而当沈逸启动“三队连续对抗”模式时,问题浮现:体能分配失衡,技能冷却衔接出现断层,尤其在对抗“影武”后的残局阶段,团队反应速度下降明显。

他调出“逆境爆发潜能券”,将其绑定至模拟系统,设定触发条件为“首战落后30秒以上”。系统随即生成极限情境:开局不利,己方连失两塔,经济落后18%。在低胜率压力下,团队必须依靠战术执行逆转局势。

第一轮测试失败。第二轮,林悦在关键时刻误判技能覆盖范围,导致团战崩盘。第三轮,陈宇强行开团,被敌方反控集火。直到第四轮,新队员在后方精准预判敌方支援路线,提前布控,配合沈逸的远程压制完成反杀,局势开始扭转。

系统推演数据不断刷新。沈逸根据百万次模拟结果,重新优化技能释放序列,压缩决策响应时间。他将“地形诱敌—集火—撤离”三段式战术固化为标准流程,并在系统中标记关键节点:集火信号提前0.5秒预判,撤离路线必须经过视野高地,避免二次伏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协同指数83%,最小理论胜率54.7%。”系统提示音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