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板上,昨日那场关于“国际战局与战略方向。”的激烈辩论留下的痕迹尚未完全擦去——“战机稍纵即逝?”、“内耗资敌?”几个粉笔字在角落若隐若现。
学员们正襟危坐,讲台上,柳如晦教授沉稳的声音在回荡:
“……故而,孙子曰:‘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今日之国际反法西斯同盟,正是‘伐交’之典范!
轴心国虽逞凶一时,然其战略纵深有限,资源枯竭,内部矛盾重重,其败亡乃必然!
我中国战场,当依托此大势,精诚团结,戮力破敌!任何分散力量、自毁长城之行径,皆为亲者痛仇者快!”
柳如晦的话语引经据典,正气凛然,巧妙地绕开了敏感词,却字字直指核心。
胡琏面无表情地听着,目光锐利地扫过台下学员。
当他的视线掠过前排学员周振华时,这个昨日辩论中锋芒毕露的青年下意识地挺直了背脊,眼神毫不避让地迎了上去,带着军人后代的锐气与坦荡。
胡琏的嘴角几不可察地向下撇了一下。
巡视组的脚步最终停在图书馆阅览区。
这里安静肃穆,只有翻动书页的沙沙声。
胡琏背着手,踱步在书架间,目光扫过一排排书籍。
突然,他在一个偏僻的角落停下,抽出一本封面朴素、书名《论持久战》的小册子。
他随意翻了几页,然后举起书,转向陪同的陈铮和柳如晦,声音不高,却清晰地穿透安静的阅览区:
“陈校长,柳主任。战时军校,藏书当以精研战术战法、砥砺军人武德为主。
此类……探讨政治方略之书籍,恐易混淆视听,偏离军事教育之本旨。建议予以清理,以正学风。”
他的语气平淡,却带着不容置疑的裁决意味。
此言一出,整个阅览区仿佛被投入冰窖。
所有学员都停下了手中的动作,愕然、不解、愤怒的目光瞬间聚焦在胡琏和他手中那本小册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