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日黄昏,清虚道长行至村口溪边的密林处,忽闻林中传来孩童隐约的啼哭,循声而去,却见一棵老树下,几株灌木开着奇特的花果:枝条纤细,叶片卵形,边缘有细密锯齿,枝头缀着球形果实,果实外包着一层薄如蝉翼的红萼,垂挂枝头,形如一个个小巧的红灯笼,在暮色中透着淡淡的红光,格外醒目。
清虚道长心中一动,他俯身细看,只见这红萼果实周围,蚊虫绝迹,连落叶都显得格外干净。他摘下一枚果实,凑近鼻尖轻嗅,闻到一股淡淡的辛香,触手微凉,红萼质地柔韧,果实饱满。结合中医理论,清虚道长思忖:“赤色入心,心主神明,此果色赤如血,恰合‘以红安神’之意;其气辛香,辛能散邪,香能开窍,想必能驱散邪祟之气,安定心神。”
当晚,清虚道长来到李大娘家中,此时阿宝正哭闹不止,浑身抽搐。清虚道长取出白天采摘的红萼果实,悬挂在阿宝床头,又取少许果实研磨成粉,用温水给阿宝冲服少许。奇迹发生了,不过半个时辰,阿宝的哭声渐渐平息,呼吸变得平稳,竟沉沉睡去,一夜未醒。
李大娘惊喜交加,连忙将此事告知村民。清虚道长又将红萼果实分发给其他患病孩童家长,嘱咐他们悬挂在门楣或床头,若孩童症状较重,可少量冲服果实粉末。村民们半信半疑,依言照做,没想到一夜之间,大多数孩童的夜啼都停止了,少数症状严重的,也哭闹减轻,能断断续续入睡。
清虚道长细细阐释其中道理:“中医有云‘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孩童夜啼,根源在心神被邪扰。此果生于溪畔林下,得山水之灵气,红萼属火,入心经,能镇惊安神;其性辛温,能散湿邪、驱瘴气,恰合‘邪去则神安’的医理。它外形如灯,能照破幽暗,驱散邪祟,便唤它‘鬼灯笼’吧。”村民们闻言,纷纷称奇,对这红萼果实奉若神明,争相前往村口密林采摘。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三部分 辨证施治:异证同调显奇功
鬼灯笼能镇惊驱邪的消息传开后,周边村落的村民都赶来采摘,可并非人人用之皆效。有的孩童悬挂鬼灯笼后,夜啼虽止,却出现了口干舌燥、大便干结的症状;有的则依旧偶尔惊醒,哭闹片刻方能再睡。周鹤年得知后,专程找到清虚道长,二人一同研究鬼灯笼的药性与用法,结合孩童体质辨证施治。
城郊柳村的孩童阿牛,夜啼时伴有高热、面红、烦躁不安的症状,家长悬挂鬼灯笼后,夜啼稍缓,却高热不退。周鹤年搭脉后发现,阿牛脉象浮数,舌苔薄黄,是邪毒化热、扰动心神之象。“鬼灯笼性辛温,此孩童属热证,单用则温燥助火,需配伍清热之药。”周鹤年说道。他取来鬼灯笼果实,搭配金银花、连翘、竹叶,加水煎服,既能借鬼灯笼镇惊安神,又能靠金银花等清热解毒。阿牛服用一剂后,高热退去,夜啼也彻底停止了。
另一村的女童丫丫,体质虚弱,夜啼时面色苍白、四肢发凉,还伴有盗汗、食欲不振。家长给她冲服鬼灯笼粉末后,哭闹减轻,却精神愈发萎靡。清虚道长诊断后认为,丫丫是气血亏虚、寒邪扰神,鬼灯笼虽能驱邪,却无补益之功,需配伍温阳益气之药。他取鬼灯笼粉末,加入少量干姜、红枣、黄芪,熬制成汤,让丫丫少量频服。“干姜温阳散寒,红枣、黄芪益气养血,与鬼灯笼同用,驱邪而不伤正,安神又能补虚。”清虚道长解释道。丫丫服用三日后,夜啼全止,面色渐渐红润,也能正常进食了。
更有甚者,有的孩童夜啼是因误食了山中有毒的野果,不仅夜间哭闹,还伴有呕吐、腹泻的症状。周鹤年与清虚道长商议后,用鬼灯笼配伍茯苓、白术、陈皮,健脾祛湿、解毒安神。渔民的儿子小石头便是如此,他误食野果后,上吐下泻,夜啼不止,服用了两剂配伍后的方剂,腹泻呕吐停止,夜间也能安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