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勇忍着剧痛,在妻子搀扶下,一步步挪向玄清的茅庐。玄清见王勇伤势紧急,当即让他坐下,取来放大镜仔细观察。只见其右眼结膜充血红肿,角膜处嵌着一粒细小木屑,周围已有脓液渗出。玄清道:“木屑入目,兼染邪毒,需先取出异物,再用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之品施治。”
他先取来煮沸冷却的清泉,用干净棉签轻轻清洗王勇眼部周围,再用消毒后的银针,小心翼翼将木屑挑出,随后又取来端珠果浆,加入少许蒲公英汁(蒲公英性寒,能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助端珠果增强疗效),搅拌均匀后,点入王勇右眼。玄清解释道:“端珠果能清热凉血、明目止痛,蒲公英可解毒消肿,二味合用,能快速缓解疼痛、清除邪毒,促进眼部损伤愈合。”
点完药后,玄清又用干净纱布轻轻覆盖王勇右眼,嘱咐道:“每日更换药汁三次,不可用手揉眼,忌辛辣发物,多休息少视物。”王勇依言照做,当日便觉眼痛减轻,不再流泪。次日,红肿消退大半,脓液也已止住。三日后,王勇右眼基本痊愈,视物清晰如初。
王勇感念玄清救命之恩,特意背着一捆上好的柴火来到茅庐,对着玄清深深一揖:“先生救命之恩,没齿难忘!这端珠果真是仙浆神药啊!”玄清扶起他,笑道:“此果乃秦岭灵秀所钟,能解急症,实乃天意。你日后上山劳作,务必多加小心。”此事很快在清溪村传开,端珠果的名声愈发响亮,附近村落的人也纷纷前来打听。
第四回 老妪目昏 久疾渐愈传口碑
离清溪村不远,有个杏花村,村里住着一位老妪,姓陈,年逾七旬。陈老妪年轻时操劳过度,又因丧子之痛,终日郁郁寡欢,久而久之,便得了目昏之症。起初只是视物模糊,后来愈发严重,白日里也需有人搀扶方能行走,夜间更是寸步难行,生活起居全靠儿媳照料。
儿媳孝顺,四处求医问药,花光了家中积蓄,却始终未能见效。一日,儿媳听闻清溪村有奇果能治眼疾,便连忙打听,得知是玄清先生发现的端珠果,当即备好薄礼,搀扶着陈老妪前往终南山茅庐。
玄清见陈老妪精神萎靡,目光浑浊,切脉后道:“老夫人此症,乃是肝郁气滞,肝血亏虚,日久及肾,致肝肾两虚,目失滋养。《素问》云‘久视伤血,久郁伤肝’,老夫人早年操劳,耗伤肝血,又情志不舒,肝郁气滞,血行不畅,目不得血养,故生目昏。”
陈老妪叹道:“先生所言极是,我这眼睛,怕是没救了。”玄清安慰道:“老夫人莫要灰心,端珠果虽不能立竿见影,但性甘苦微寒,入肝、肾二经,能养肝血、清肝热、明目退翳,再配合汤药调理肝肾,日久当能见效。”
玄清取来端珠果浆,为陈老妪点眼,又开一方:熟地、枸杞、女贞子滋养肝肾,当归、川芎活血养血,柴胡、郁金疏肝理气,嘱其每日煎服,同时坚持用端珠果浆点眼。陈老妪儿媳细心照料,每日按时给婆婆点眼、熬药,闲暇时还陪婆婆到户外散步,舒缓心情。
起初几日,陈老妪并未觉明显变化,心中有些气馁。玄清得知后,特意前往杏花村探望,劝道:“老夫人,慢病需慢治。肝肾亏虚非一日之寒,目失滋养也非一日能补。端珠果入目,能直达病所,清退虚热;汤药入腹,能滋养脏腑,充盈气血。内外同治,循序渐进,方能见效。”
陈老妪听后,便安心坚持调理。一月之后,陈老妪说能看清儿媳的面容了;两月之后,她能自己摸索着做家务;三月期满,陈老妪竟能独立行走,看清远处的山峦树木。她欣喜不已,逢人便说:“玄清先生的端珠果真是神药,救了我的眼睛,让我重见天日!”此事在杏花村及周边村落广为流传,端珠果的明目功效愈发为人所知,前来求药的人络绎不绝。
第五回 乡邻传扬 口耳相授广流传
自小石头、王勇、陈老妪相继被端珠果治愈后,“山中奇果能明目”的消息便像长了翅膀一样,传遍了秦岭南北的村落。不仅清溪村、杏花村的人纷纷前来玄清茅庐求药,就连数十里外的村落,也有人不辞辛劳,翻山越岭而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玄清本性善良,见众人饱受眼疾之苦,心中不忍,便每日采摘端珠果,捣汁赠人,又耐心传授使用之法:“新鲜果实洗净捣汁,过滤后装入干净瓷瓶,避光保存,三日内用完最佳;点眼时需洗净双手,撑开眼睑,滴入一滴即可,每日三至四次;若目疾较重,可配合养肝明目汤药,效果更佳。”
有一次,邻县一位妇人,因产后失血过多,又操劳过度,患上目赤肿痛之症,视物昏花,连给孩子喂奶都困难。她听闻端珠果功效,便让丈夫背着她,走了两天山路来到终南山。玄清为她诊脉,见其脉象虚细而数,面色苍白,便道:“夫人此症,是产后肝血亏虚,虚火上炎所致。端珠果能清肝虚火、养肝血,正合此症。”
玄清给她取了端珠果浆,又开了一剂以熟地、阿胶、枸杞为主的养血汤药。妇人回去后,按玄清所言调理,十日便觉目赤消退,疼痛缓解,半月后目力恢复如常。她感激不已,特意让丈夫挑了一担自家种的粮食,送到玄清茅庐,还将端珠果的功效告诉了同村的人。
渐渐地,求药的人越来越多,玄清采摘的端珠果已供不应求。他便指引乡邻们前往那处背阴谷涧自行采摘,又教他们辨认端珠果藤木的形态:“此藤叶青绿,脉络呈羽状,红萼五片,果实端正如珠,色泽殷红,触之黏润,切勿与其他野果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