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莫首先来到洛阳西市,找到当年卖顿牟给他族人的商人伊循。伊循见他带来这么多顿牟原石,惊喜地说:“这些原石若制成器物,定能受中原人喜爱!”他带着伊莫来到洛阳最有名的“玉宝坊”,请匠人王叔远为顿牟原石设计器物。
王叔远接过一块顿牟原石,见它泛着浓蜜色的光,表面有一道天然的水纹,笑着说:“这原石质地温润,最适合做书签。”他用细刀将原石切割成薄片,保留天然的水纹,再在边缘雕刻细小的云纹,最后用银线镶边,制成一枚枚精致的顿牟书签。当伊莫看到成品时,惊讶地说:“中原匠人竟能将顿牟做得这般雅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伊莫将一部分顿牟书签作为礼物,送给洛阳的官员和学者。太学博士王充收到书签后,用丝绸摩擦片刻,将其凑近书页——书页上的细屑被吸得干干净净,连字迹间的灰尘也不见了。他笑着对伊莫说:“这顿牟书签,不仅雅致,还实用,真是难得的异宝!”
伊莫离开洛阳时,王充回赠他一卷《论衡》抄本,上面特意标注了“顿牟掇芥”的章节。伊莫将抄本和剩下的顿牟书签带回龟兹,向国王讲述了顿牟在中原的妙用。后来,龟兹的匠人也开始用顿牟制作器物,与中原的交流日益频繁。顿牟,这颗源自西域的奇石,渐渐成了东汉与西域文化交流的纽带,让丝绸之路的两端,因一颗小小的珀石,多了几分温暖的联结。
第四卷 宫苑抄典用顿牟 张奂细校证文心
永元八年,东汉宫廷的“东观”(皇家藏书楼)里,书吏张奂正带领一众弟子抄录《论语》。宫中 recently 要将典籍分赐给各藩王,抄录的文书必须工整无误,可竹简在打磨过程中,总会留下细小的木屑,抄写时若木屑粘在笔尖,就会造成字迹歪斜,甚至漏字,已经有三卷抄本因此被退回重抄。
“再这样下去,恐难按时完成任务!”张奂望着案上被退回的抄本,眉头紧锁。他的弟子李默忽然想起家中的顿牟,说道:“先生,我家有块顿牟,能吸轻物,或许能吸走竹简上的木屑。”
张奂连忙让李默取来顿牟。他用干净的丝绸反复摩擦顿牟,直到珀石表面泛着淡淡的光。他将顿牟凑近竹简——那些细小的木屑,像被无形的镊子夹住,纷纷从竹简上剥离,粘在顿牟表面,原本略带粗糙的竹简,瞬间变得光滑细腻。张奂拿起毛笔,在竹简上书写,笔尖流畅不卡顿,字迹工整秀丽,比以往任何一次都写得好。
弟子们见了,纷纷效仿,用顿牟吸附竹简上的木屑和墨屑。抄录的效率大大提高,原本需要十日完成的抄本,七日便完成了,且没有一卷因字迹问题被退回。汉和帝前来视察东观时,见抄本字迹工整,没有丝毫瑕疵,惊讶地问:“你们用了什么方法,竟能将抄本做得这般精致?”
张奂取出顿牟,将吸附木屑的过程演示了一遍,还引用《论衡》中的记载:“陛下,此乃西域顿牟,《论衡》云‘顿牟掇芥’,用它吸附木屑,竹简干净,书写自然工整。”汉和帝看得连连称奇,赞叹道:“小小一块石头,竟有这般妙用!”他当即下令,给宫中所有抄录典籍的书吏配备一块顿牟,作为“校典石”。
从此,东汉宫廷的东观里,每一张案上都摆着一块顿牟。书吏们用它吸附竹简上的木屑和墨屑,让皇家典籍的抄录多了几分细腻与严谨。顿牟,这颗从西域商市走来的奇石,最终走进了东汉的宫廷,从民间的实用之物,变成了皇家典籍的“守护者”,让东汉的文化传承,多了几分自然的巧思与准确。
下卷结语
从边关文书房里吸附风沙的“护牍石”,到造纸坊中澄净纸浆的“细作石”;从域外交流中传递情谊的“书签礼”,到宫廷东观里校准典籍的“校典石”——顿牟,这颗源自西域、因“掇芥”奇能闻名的琥珀,在东汉的边关、工坊、外交与宫廷中,完成了从“异域玩物”到“实用利器”,再到“文化符号”的蜕变。它不仅印证了《论衡》中“物理天成”的记载,更在东汉的军事、工艺、外交与文化领域,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成为连接西域与中原、自然与人文的独特纽带。
下卷赞诗
边关护牍顿牟忙,吸尽风沙保奏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