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善俊取来九陇山的蜀芎,配生姜、葱白煮水。药汤刚沸,脂润的油花便浮在表面,辛香中带着一股温润的甜。官员喝了半碗,额头冒汗,头痛竟去了大半,更奇的是,口干感全消了。“这蜀芎,比秦州的润!”官员惊叹,“秦州芎像烈火,烧得痛止了,也烧得人燥;这蜀芎像温火,暖得痛去了,还留着润。”
韦善俊解释:“秦州土燥风烈,芎藭得烈气,故辛燥;蜀地油沙土润,雪山泉甘,芎藭得润气,故脂润。燥者驱寒快,却耗津液;润者驱寒缓,却能保津,最合老人、妇人、体虚者用。”他让药工取来秦州芎与蜀芎对比:秦州芎重三钱,蜀芎同体积却重五钱,“重实者,脂润多,气足故也”。
为验证蜀芎的优势,韦善俊选了百例头痛患者,分两组:一组用秦州芎,一组用蜀芎,均配防风、白芷。结果显示:秦州芎组止痛快,但三成患者出现口干;蜀芎组止痛稍缓,但九成患者无不适,且复发率低。韦善俊将结果写成《蜀芎效验记》,送往长安太医院,写道:“蜀地芎,形大重实,脂润不燥,驱寒而不伤津,宜为芎中上品。”
第三回 重庆十三州竞贡 蜀芎初登贡品单
唐上元元年,朝廷下旨:各州需选地方特产进贡,药材优先。重庆所属的13州(时称“渝州十三州”,属剑南道)的刺史们,聚在渝州(今重庆)商议——蜀地药材虽多,但若论独特,莫过于九陇山的芎藭。
“要贡,就得贡最好的!”渝州刺史拍板,传令13州:各选本州最优芎藭,送往渝州评比,选出“贡芎”。消息传到彭州,川翁带着阿竹,精选三年生的蜀芎:每根重需过五钱,长三寸,断面油点不少于三十个,皮色褐中带紫,“一根不合格,整批都不能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评比那日,13州的芎藭摆满渝州府衙:合州(今合川)的芎藭稍瘦,泸州(今泸州)的芎藭油点疏,唯有彭州送来的,根根圆实,脂润如膏,断面油点密得连成片。刺史取来煮水,辛香甘润,满室皆香,当即拍板:“就用彭州芎为十三州代表,送往长安!”
为显郑重,刺史命人用楠木盒盛装,每盒10根,盖上“渝州十三州联名贡印”,外裹蜀锦,由骑兵护送,沿嘉陵江—长江—大运河,直抵长安。阿竹跟着护送队,看着蜀芎被装上大船,心里既骄傲又忐忑:“这土里长的草,真能被朝廷看上?”
第四回 长安太医院验贡 蜀芎脂润动宫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