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藭·丝路续卷》(下卷)

元封元年,汉武帝派使者巡视河西,使者途经沙井驿,偶感头痛,喝了阿草的胡藭汤,立竿见影。回到长安后,他将此事奏禀汉武帝,武帝遂命太医令淳于意派人前往沙井驿,考察胡藭。

淳于意的弟子郭玉,医术精湛,奉师命来到沙井驿。他见阿草用胡藭治好了许多头痛、瘀血患者,又查看了种植的胡藭,品尝了酒制胡藭的药汤,感叹道:“此药辛温透脑,活血散瘀,确有独到之处,中原川芎虽与之相似,却少了这份西域的烈气,治风寒入骨之症,不及它。”

郭玉将胡藭的形态、药效、炮制法一一记录,带回长安,呈给淳于意。淳于意翻阅后,在《诊籍》中添了一笔:“西域有胡藭,状如芎,辛温,主中风入脑头痛,瘀血肿痛,胜于中原芎藭,丝路商旅多用之。”

消息传回沙井驿,阿草备受鼓舞,他开始系统整理胡藭的用法:春配羌活治湿瘟,夏配薄荷治风热,秋配当归治瘀血,冬配生姜治风寒,还将其与中原的草药图谱对比,标注异同。“胡藭与川芎,就像胡人与汉人,习性不同,却能相互补益。”他对弟子说。

此时的沙井驿,胡藭已不仅是药材,更成了丝路文化交流的象征。往来商队会用丝绸、香料交换胡藭,驿里的胡商与汉民,常围在一起讨论胡藭的用法,胡语与汉语交织,像一首和谐的歌。

第八回 阿草着书传后世 胡藭融汉续华章

一晃二十年过去,阿草已两鬓斑白,成了沙井驿的“胡藭公”。他种植的胡藭,已遍布河西走廊,甚至传到了关中。他写下《丝路药录》,其中《胡藭篇》详细记载了胡藭的种植、炮制、配伍:“胡藭,西域来,三年生,状如雀卵,辛温透脑,活血散瘀,酒制力增,配羌治湿,配归治瘀,为丝路第一药。”

小主,

书成之日,安延的儿子安续带着商队来访,见胡藭已在中原扎根,感叹道:“家父常说,好药就该走遍天下,胡藭能有今日,多亏了阿草公。”阿草笑着取出新收的胡藭:“这是中原土生的胡藭,你带些回大月氏,让那里的人也尝尝中原的胡藭味。”

这年冬天,沙井驿遭遇罕见的严寒,许多人冻得手脚抽筋,阿草用胡藭配桂枝、白芍煮水,给大家喝,既能散寒,又能缓筋挛,效果显着。他对弟子说:“胡藭的好,不在‘胡’,而在‘通’——通气血,通经络,通胡汉,这才是它最珍贵的地方。”

数年后,阿草去世,弟子们遵照他的遗愿,将《丝路药录》刻在石碑上,立于沙井驿的医驿前,碑文中写道:“胡藭入中原,医道融胡汉,丝路驼铃远,药香传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