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昌河畔芎香暖》下卷

王婶的院子里,时常有人来送东西,鸡蛋、红薯、新做的布鞋......她都笑着收下,转身又分给那些更困难的人家。她看着院角那棵老梨树,虽然还没发芽,却觉得枝桠里藏着生机,像那些被川芎治好的媳妇们,身体里重新流动起温暖的气血。

第七回:细辨性明药理,岁月沉淀智慧方

开春后,秀兰的身子彻底好了,能下地干活,抱着娃娃在田埂上走,气色红润得像熟透的苹果。她常跟着王婶去地里,学着辨认草药。王婶指着田边一种开蓝紫色小花的植物说:"这就是川芎苗,你看它的叶子,边缘像锯齿,茎秆带点紫色,闻着有股冲劲,跟它的性子一样,泼辣却贴心。"

秀兰蹲下来,轻轻掐了片叶子,放在鼻尖闻:"真的有股熟悉的香味,跟炖鸡时的味道一样。"王婶点点头:"等秋天挖出来,根茎晒干了,就是咱们用的川芎。这东西啊,喜欢长在向阳的坡地,喝着安昌河的水,吸着蜀地的暖,性子里带着股韧劲,专治咱们女人家的难言之隐。"

小主,

村里的老人们也常聚在王婶家,讲起过去的事。七十岁的周婆婆说:"我当媳妇那会儿,村里有个接生婆,随身总带着川芎,谁家媳妇生娃受了寒,她就用酒泡了川芎,擦额头、抹腰杆,比现在的药膏还管用。"另一个老人接话:"可不是嘛,这川芎啊,就像咱们女人的护身符,从老辈传到现在,救了多少人的命。"

王婶把大家说的话都记在心里,还特意去镇上找识字的先生,把川芎的用法、选法、忌讳都写下来,订成个小本子。她在本子上写道:"川芎,辛温,归肝、胆、心包经,能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产后用之,须配老鸡、红枣,温而不燥,补而不滞。忌用铁锅炖,忌与生冷同食。"

有一次,县上的女先生下乡考察,听说了这个方子,特意来拜访王婶。她翻看王婶的小本子,又听了众人的讲述,感叹道:"这哪里是偏方,这是你们祖祖辈辈用身体试出来的智慧啊!书上说川芎'为血中气药',能'上行头目,下调经水',跟你们说的一模一样,只是你们用更实在的法子,让它发挥了最大的用处。"

女先生走时,给王婶留下一本《妇人良方》,说里面也有川芎治产后病的记载。王婶看不懂那些文绉绉的字,却觉得书里说的,跟自己心里想的是一回事——好药不在贵,管用就行;好方子不在复杂,对路就灵。

第八回:岁月流转方不老,芎香永续护新生

日子一年年过去,太平村的媳妇们生娃,总会想起王婶的川芎炖鸡。有人家种起了川芎,秋天挖出来,分些给邻里;有人家把方子教给了嫁去外乡的闺女,让这股芎香飘到了更远的地方。

王婶老了,头发白了,背也驼了,却还总坐在院子里,看着年轻人抱着娃来讨方子。她会颤巍巍地拿出那个老陶罐,说:"就用这个炖,药香跑不了。"秀兰接过了她的班,成了村里新的"王婶",教着年轻媳妇们怎么选川芎,怎么掌握火候。

有一年,镇上的卫生院来了个老中医,听说了太平村的川芎方子,特意来调研。他给几个用这方子治好的产妇把脉,又看了当地的川芎,赞叹道:"这方子暗合医理啊!产后多气血亏虚、寒凝血瘀,川芎行气活血能化瘀,老鸡补气养血能固本,红枣调和诸药,三者相配,温通而不耗气,补益而不滞瘀,真是妙极了!"

他还发现,太平村的产妇很少有落下月子病的,比城里那些依赖西药的产妇恢复得还好。他在医学杂志上写了篇文章,说安县太平村的"川芎炖鸡"是"民间实践与中医理论完美结合的典范",只是村民们看不懂那些字,只知道这法子能让女人们少受些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