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实扶着他进了考场。考场上,烛火通明,举子们奋笔疾书。王实起初有些紧张,写着写着,又觉得头有些沉。他想起秦老的话,悄悄摸出最后一点川芎,放在鼻尖闻了闻。那辛香一入鼻,精神立刻振奋起来,思路也清晰了,笔下的文章一气呵成。
三场考下来,王实虽有些疲惫,却没再犯头痛。而被他救下的赵举子,也顺利考完了所有场次。放榜那日,王实中了进士,赵举子也榜上有名。两人在红榜前相遇,赵举子握着王实的手,激动地说:“若非王兄的川芎,我这辈子都圆不了科举梦!这恩情,我记一辈子!”
刘举子也中了,他挤过人群,笑着说:“我说什么来着?那川芎是仙草!王兄,你这不仅是救了赵兄,更是救了他全家啊!”
三人相视而笑,都觉得这川芎不仅治好了头痛,更牵起了一段缘分。王实站在红榜前,望着长安的天空,忽然想起蜀道上的雨,想起岩穴里的火,想起秦老的白发。他知道,自己能有今日,除了十年寒窗,还有那株来自蜀地的川芎,和那位不知名的采药老人。
第七卷:官舍行医 芎方传世
王实被授了个翰林院编修的职位,在长安住了下来。他虽身在官场,却没忘了秦老的教诲,常常研究草药,还把秦老教的川芎配伍之法记在纸上,编成小册子。
一日,吏部侍郎的夫人派人来请,说夫人产后头痛不止,请了好几位大夫都没用,人已经瘦得脱了形。王实赶到侍郎府,见夫人面色苍白,眼眶发黑,脉象细弱如丝。
小主,
“夫人这是产后血虚,又受了风寒,”王实诊脉后说,“血不足,风邪就趁虚而入,堵在头窍里,所以头痛。”他想起秦老的四物汤,便开了方子:川芎三钱,当归五钱,白芍四钱,熟地五钱,再加少许防风、荆芥。
侍郎看了方子,皱眉道:“川芎性烈,内子刚生产完,身子虚弱,用这个妥当吗?”
王实解释道:“大人放心,这川芎虽烈,但有当归、白芍、熟地补养阴血,就像勇猛的将士有了粮草补给,既能驱散风邪,又不会伤了正气。”
侍郎半信半疑,还是让人按方抓药。次日,侍郎府的管家就来道谢,说夫人服了药,夜里睡得安稳了,头痛也轻了许多。连服五剂后,夫人竟能下床走动,还特意让管家送来谢礼,王实却婉拒了,只说“医者仁心,本就该如此”。
此事传开,长安城里许多人都来找王实看头痛病。有位老将军,常年边关征战,得了“头风”,遇风就痛,王实用川芎配羌活、独活,祛风散寒;有位绣娘,因长期低头绣花,得了“颈源性头痛”,他用川芎配葛根、桂枝,疏通经络。渐渐地,人们都知道翰林院有个懂草药的王编修,尤其擅长用川芎治头痛。
王实把这些病例都记在小册子上,取名《芎芷医案》。他在案中写道:“川芎者,蜀地之灵草也。其性辛温,能升能降,能散能行,上可通巅顶,下可入血海,然必配伍得当,方能显其功。”他还特意画了川芎的形态,标注了“菊花心”的特征,注明“蜀地都江堰所产最佳”。
第八卷:归蜀寻踪 薪火不息
三年后,王实因母亲年迈,上书请求外放,回到了蜀地,在巴州任通判。上任后的第一件事,他就带着《芎芷医案》,往青城山走去,想再见见秦老,把这些年的经历告诉他。
可到了当年的岩穴,却空无一人。穴里的茅草枯了,药篓也不见了,只有石壁上还残留着挂药篓的痕迹。附近的山民说,秦老去年冬天上山采药,遇上大雪,就没回来,怕是……
王实站在岩穴里,心里一阵发酸。他想起秦老的白发,想起他讲川芎时发亮的眼睛,想起那碗温暖的四物汤。他在岩穴旁种了一株川芎,又在附近找了几个熟悉草药的山民,把《芎芷医案》抄录给他们,教他们辨认川芎,讲解配伍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