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繁体作“??”,会意字,始见于甲骨文。见到这个繁体字,就知道“妇”不是女人能够扳倒山的意思了。从甲骨文的字形中可以看出它是由“女”和“帚”两个字组合而成的。甲骨文和金文的左边是一把笤帚,右边是一个女人,意思是一个女人拿着扫帚在扫地。也有部分字形左边为妇女的样子,右边为妇女手中所持的扫帚样子。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妇"这个字最初的含义应该是指代那些辛勤劳作的女性们。在遥远的古代社会里,妇女们结婚后的主要责任便是全心全意地照顾自己的丈夫以及料理家庭琐事。而甲骨文所描绘的"妇"字恰好生动形象地展示出了古代妇女的这种特定身份。《说文解字》中有明确记载:"妇,服也。从女持帚,洒扫也。服"在这里意味着服侍、侍奉;《释名·释亲属》也有相关解释:"妇,服也,服家事也。"这充分说明了古代妇女的地位和职责。随着时代的变迁,汉字逐渐简化,"妇"字被精简掉了"彐"以下的部分,演变成了现在我们常用的"妇"字。
“随”,是一个形声字,在古代的字形中,它的左边部分是“辵(chuò)”,表示行走或运动;右边部分是“隋”,表示声音。然而,与现代常见的写法不同,这里的“隋”并不是现在所见到的代表阜(fù)的“阝”。《说文解字》对“随”的解释是:“随,从也。从辵。” 由此可见,“随”的基本含义是跟随、跟从。这个字形象地表达了人们跟随他人或事物的行为和状态,强调了一种追随的关系。同时,“随”也可以用来形容事物之间的关联和依存关系。比如,“相随”表示相互跟随,“相随相伴”则更加强调彼此间的紧密联系。总的来说,“随”这个字通过其古代字形中的“辵”和“隋”,准确地传达了跟从的意义。它不仅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追随关系,还包括了人与事物以及事物之间的关联和依存。
“夫唱妇随”出自《关尹子?三极》:“天下之理,夫者唱,妇者随。”唱,一本作“倡 ”。其意思是特别是当着第三者在场的情况下,夫妻一定要一致对外。如果你能处处维护自己配偶的荣誉,别人一定尊敬你。有分歧、有意见可以回去再讨论,但当着外人夫妻之间不能拆台,这是夫妻和合的基本原则。这句话体现了夫妻本是一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原则。如果一个人当着外人贬低自己的配偶,别人一定看不起你的配偶,也会看不起你。
在传统观念中,“夫唱妇随”也 强调了夫妻在家庭生活中的分工与合作。丈夫作为一家之主,在家庭重大事务的决策和对外事务中发挥主导作用;妻子则在家庭内部事务的处理上给予支持,顺从丈夫的决定,共同营造一个稳定、和谐的家庭环境。
夏敬渠《野叟曝言》:“夫唱妇随,乃居室之正道。夫以好唱之,妇即以夫之所好随之;则夫妇之好合,而如鼓瑟琴之和矣。若好不合,则不和,不和则虽克竭敬爱,而貌合情离,与从夫之义悖矣。”意思是丈夫倡导妻子跟从,这是家庭生活的正确原则。丈夫以喜好来倡导,妻子就依据丈夫的喜好来跟随;那么夫妻之间关系和睦,就如同弹奏琴瑟那样和谐了。如果喜好不合,那么就不和谐,不和谐的话即使竭力表达敬爱,也只是表面上看起来和睦而实际上感情疏离,这就与顺从丈夫的道理相违背了。
由此可见,在古代认为夫唱妇随是一个家庭和睦的最基本的原则。这在古籍中已是随处可见。“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第二十卷中的“春郎夫妻也各自默默地祷祝。自此上下和睦,夫唱妇随”,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九卷中的“我与你九岁上定亲,指望长大来夫唱妇随,生男与女,把家当户。谁知得此恶症,医治不座。”夫唱妇随”的思想已经在古代女子心目中根深蒂固了。
而在古代,夫唱妇随的典故也很多。我们今天就讲一下梁鸿和他的妻子孟光“举案齐眉”的故事。梁鸿是东汉时期的名士,他博学多才但家境贫寒。孟光则是一位品德高尚的女子,她对梁鸿心生爱慕,主动提出要嫁给梁鸿。梁鸿与孟光夫妻二人相互尊重、相互扶持,过着简单而幸福的生活,是夫唱妇随的典范。《后汉书》原文是这样记载的:“......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意思是孟光婚后对梁鸿非常敬重,每次给梁鸿送饭时,都把托盘举得跟眉毛一样高,这就是 “举案齐眉” 的典故。
“上和下睦,夫唱妇随”这一段从“治国”说到了“齐家”。古代的三纲五常中说: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其意思是长辈与晚辈之间关系和谐融洽,相处和睦。在一个家庭中所有的家人能够相互尊重、理解、包容,没有明显的矛盾和冲突,共同营造出一个和谐稳定的家庭环境。这是长幼方面,而夫妇方面呢?说指的是丈夫说什么,妻子就跟着做什么,形容夫妻之间关系和谐,相互配合默契。如果没有原则性分歧,丈夫倡导的妻子一定要拥护。
这样一来,长幼和谐融洽,夫妇和睦相处,全家人都处于一个其乐融融的环境中,这样的家庭怎么能不兴盛起来呢?正所谓的是家和万事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