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推位让国,有虞陶唐

而尧更大的功绩是把部落联盟的治理方式逐步转变为国家的治理方式。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唐尧在位:设官分职,命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分居东、南、西、北四方,观察天象制定历法,以授民时,名为“四岳”。人类文明兴起之初,华夏大地都是以部落或部落联盟的形式来治理的,没有一个国家的形式与概念。而在尧继位后,在积累了一定的施政经验后,开始按各种政务任命官员,建立国家政治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较为系统的政治制度。所以,才有“信饬百官,众功皆兴”的记载。尧在位七十几年,到年老时,由四岳十二牧推举继承人,大家一致推荐了舜。尧帝把自己两个女儿嫁给了舜,又对他进行了长期的考察,最后才放心地把君位禅让给了舜,死时118岁。

(《史记·五帝本纪》原文:乃命羲和,敬顺昊天,数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分命羲仲,居郁夷,曰旸谷。敬道日出,便程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中春。其民析,鸟兽字微。申命羲叔,居南交。便程南为,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中夏。其民因,鸟兽希革。申命和仲,居西土,曰昧谷。敬道日入,便程西成。夜中,星虚,以正中秋。其民夷易,鸟兽毛毨。申命和叔;居北方,曰幽都。便程北就,伏物。日短,星昴,以正中冬。其民燠,鸟兽氄毛。岁三百六十六日,以闰月正四时。信饬百官,众功皆兴。)

小主,

有虞氏的舜,姚姓,一作妫姓,号有虞氏,名重华,史称“虞舜”。他是颛顼一脉的子孙,他宽厚待人,孝顺父母,慈爱兄弟,为政仁和。中国古代24孝故事里挂头牌的就是舜。《尚书·尧典》里的岳对舜评价:“瞽子,父顽,母嚚(yín),象傲;克谐以孝,烝(zhēng)烝乂(yì,也有ài的读法),不格奸。”这是舜帝的品德,就这样的家庭,舜都能搞得和和睦睦的。

《尚书·舜典》记录舜:“曰若稽古,帝舜曰重华,协于帝。浚哲文明,温恭允塞,玄德升闻,乃命以位。慎徽五典,五典克从;纳于百揆 [kuí],百揆时叙;宾于四门,四门穆穆;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前面讲品德的部分,咱们不再赘述。讲后面,舜在处理政务和百官的关系时,舜帝也能处理的井井有条;接待天下诸侯、宾客时,诸侯、宾客都对他肃然起敬;舜帝在管理山泽时进入大山,遇到狂风暴雨也不会迷路。

舜的最大功绩是采取了一系列的重大政治行动——重新修订历法,统一音律、度量衡,定制祭祀和各级诸侯的各种礼节。将天下划为十二州。在十二州的名山上设立祭坛用于祭祀,舜帝还下令疏通了河道。他即位的当年,就到各地巡守,祭祀名山,召见诸侯,考察民情;还规定以后五年巡守一次,考察诸侯的改绩,明定赏罚,可见舜注意与地方的联系,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这一系列的措施使得国家权力更加集中,使整个中华大地呈现出励精图治的气象。

(《尚书·舜典》原文记录如下:“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修五礼、五玉、三帛、二生、一死贽。如五器,卒乃复。”“肇十有二州,封十有二山,浚川。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扑作教刑,金作赎刑。眚灾肆赦,怙终贼刑。”)

舜帝在位六十一年,把君位禅让给禹,自己死于巡视的路上,终年110岁。舜的两位夫人娥皇、女瑛闻讯,泪洒君山斑竹,双双投江而亡,化为传说中的湘水之神。关于虞舜的故事很多,大家可以自己查一下,这里我们就不再赘述。

在这也顺便提一下五帝之后的另外一个人物——大禹。禹,姒(sì)姓,夏后氏,名文命。禹成为夏朝的第一位君主,因此也被称之为夏禹。在尧的时代曾经发生大洪水,尧帝派禹的父亲鲧治水,但没有治水成功,鲧也因此被处死。舜帝则任命禹继续治水,结果禹不仅治理了水患,还开辟了黄河和长江流域的陆路与水路交通网。大家耳熟能详的就有“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禹还根据高山大河奠定界域,划出了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九个行政区。九州的说法也一直传承到现在。

“推位让国,有虞陶唐”这一段讲的是尧帝和舜帝,唐尧虞舜在位时克勤克俭地为百姓做事,年老了干不动了,就把自己的位子和管辖的国土推让给贤能的人。这里讲的不仅是尧舜,更讲的是五帝时代。他们都能使九族和睦,民风质朴,不断开拓创新,形成了国天下的传承,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据记载大禹也是禅让的,但后来人们愿意拥戴他的儿子夏启,夏启才继位的。而从此之后禅让也就此停止,中华文明从国天下变成了家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