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在秦家庄,秦怀柔的初衷只不过是为了让庄户们看到希望,经历了连年的战乱以及旱灾,成年人能活下来已经很不容易了。
那些孩子,呵呵,易子而食也不是没发生过,秦家庄还好一点,多亏秦琼仁义,免去了庄户们的租子不说,还时不时的贴补庄户一些粮食。
这种情况直至秦怀柔弄出来了贞观犁、醇香露之后,庄户们的生活条件才逐渐的转好。
有了父辈们的经历,秦怀柔决定在秦家庄搞一个私塾,单纯的目的就是多培养几个能为己所用的人罢了。
更多的是倾向写写算算,并未多做考虑。
在到后来,他去了国子监,待了一段时间,想改革教育,让天下穷苦百姓也能读得起书,结果狠狠地打了他的脸。
选什么地方不好,你偏偏选择权力机关最集中的地方,虽说背后有孔颖达的帮助,结果也不是特别乐观。
自己贴了钱补助那些贫困学子,依然是效果甚微。
来到营州之后,随着营州不断地发展,秦怀柔再次兴起这个念头,而且借鉴了前两次的经验。
“的确如此,学生这几年行走在营州的街头,田间地头,就一直在想,若是百姓们都识得一些字,会不会过的好一些呢?”
“看到百姓们购买粮食都要找人计算,生怕手里的钱被人骗了,还有那些作坊里的学徒,跟着大师傅身后,但凡识得一些字,最起码可以将平日里所学的东西记录下来。”
“正所谓温故而知新,唯熟而已,”
孔颖达捋着胡子静静的聆听着秦怀柔侃侃而谈,秦怀柔的出发点更多地都是从百姓们的生计方面着想的。
的确如此,孔颖达游历四方的时候,不是没见过,有的百姓去购买东西,根本就是同算学绝缘的。
说出来,都让人笑话,明明是想买几斤粮,却算不出要支付多少钱,人和人之间的信任并不是那么牢固。
解决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一斤一付,还好使用的是铜板,换成碎银子,恐怕又要增加一个称量找钱的环节了。
即使如此麻烦,百姓们依然坚持不懈的采用这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