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轨已经有了,蒸汽机车的出现还远么?
因为漕粮改海运,天津码头变得更加繁忙,沿途的港口也获得了新的活力。
朝廷关于是否改裁撤漕运总督,专设河道总督总领天下河流的争议,在年后自然会变得个格外激烈。
漕运已经被淘汰了,沿河的漕工们,必须另外寻求新的生计。
坐在船头的贾琏,想到这里,不禁微微摇头,这是没法子的事情,类似的情况,另一个时空贾琏也经历过。
从头再来,说的简单,个中的艰辛,外人没法理解。
历史进程就是这样,破旧立新,代价是必须要付出的,只是看谁承受。
贾琏此前听说了不少消息,不少漕工选择了渡海出关,在辽东重新开始。
眼下的东北,开发的程度很低,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缺人口。
此前辽东人口不过三百万,放在偌大的辽东,杯水车薪。
山东江北的人口被辽东开发吸引,河南四川的人口向陕甘迁徙,这都是正在发生的事情。
在南方,两广福建的人口出海,江西湖南的人口南下,这些都是可以预见的事情。
时代的尘埃由谁背负不讨论,东方帝国实实在在的迈开通往海洋的步伐。欧洲即将面临一场风暴,将所有国都裹挟进去,时间窗口太难得了,真要是错过了,就是千古罪人。
身上多了一件披风,贾琏不用回头就知道是鸳鸯,这个姑娘上船之后,晕船了几天就恢复并适应了,生命力太顽强了。后续,一直很仔细的照顾贾琏,只不过贾琏觉得在船上对于她而言,太轻率了,所以一直保持克制。
贾琏没有回头,只是抬手拍拍肩膀上的手,海面上一艘船在风浪中忽隐忽现,高处的水手大声喊:“大人,飞剪船!”
广州城内,飞剪船带回来了好消息,受一省万民敬仰的贾大人回来了!
尽管贾琏做的事情不多,只是做了分内的事情,消息在城内传开后,到处都是欢笑声。
以往海贸的繁华,受益者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人。贾琏上任之后,所有百姓都能感受到,苛捐杂税少了,市面更繁华了,生活在明显的变好。
普通百姓最敏感的,就是每天的收入,市面上的物价,孩子的上学问题等等,当这些都在向好时,这日子自然变得很有盼头了。
当然也有一些其他的变化,普通百姓是感受不明显,比如说,土地的价格,房子的价格,以及房租的变化。
对于家庭条件富裕的人而言,最大的变化就是乡试的变化,居然将贾氏实学加入了科举的内容,贾某人竟敢与圣人比肩。
是可忍,那还是要继续忍,因为朝廷都没说话,还发文同意开试点了。
以前是做官不可不通算学,如今两广这边,做官不但要通算学,还要通实学。
怎么说呢,两广的官员,平时贾琏这个代总督造成的压力不算大,一旦任期到了,给朝廷上评价的时候,总督的评价作用无限放大。
做官的谁不想继续往上爬?因为总督的评价不高,失去了上升的机会,那可比杀他们还难受啊。
所以,无论心里是怎么想的,官员们都必须自学实学,掌握一定的实学内容,以备有机会与上司对话时发挥作用。
当然了,还有担心同僚的背刺,说XXX不通实学,反对实学,这是在反对总督大人。代字呢?这时候一定没有人用代的。
两广官场上有个奇怪的现象,许多官员不说自己是贾党,而且谁提贾党跟谁急,贾大人怎么可能结党呢?
但是,这些官员张口闭口都是实学如何,他们不是贾党,但他们是实学的信徒。
随着贾琏的回归,而不是留在京城,两广的官场上,这种风气自然的要越演越烈。
同样一件事情,不同人有不同的审视角度,得出的结论可能南辕北辙,相互间八竿子都打不着。
贾琏抵达之前,飞剪船一日一报行程,抵达广州之日,码头上人山人海,都是来迎接贾琏的人。
走下船只的贾琏,心情非常的复杂,从良心的角度出发,他做的真不多,但百姓就是这么认可他。
只能说,很多时候,百姓的要求真不高,就这么一点卑微的要求,绝大多数情况下也被无视了。
码头上贾琏在三朝四方作揖,谢过前来接船的本地父老乡亲。
还在船上的鸳鸯,看着眼前的这一幕,惊的差点迈不动步子,好一会才带上面纱,小碎步下了船,快速的上了等在码头上的四轮马车。
上车之后,鸳鸯看见宝钗时,连忙为失礼抱歉。
宝钗见过鸳鸯,知道她是贾母身边最离不开的人,现在放在了贾琏的身边,可见贾母的态度。
宝钗内心不禁为姨妈表达了一点点感伤,不多,真的不多,就一点儿!随后热情的招呼鸳鸯。
谢过父老乡亲之后,贾琏与众官员寒暄一番,最后上了马车,看见鸳鸯坐在莺儿边上,没有任何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