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事,也有个年头了,刘翠翠心眼虽多,可至今都没看出来。
她和沈绪文有个三岁的儿子,大名叫沈文章,小名叫小升,自长琴坐在那张桌前,他就抱着一半馍馍在那啃。
长琴眼巴巴看着,五婶没坐过来,她不敢拿筷子吃饭。
“小升,吃完了吗?”刘翠翠在厨房里拾掇着锅边问。
小升把剩下地几口,全都塞进嘴里,鼓着腮帮跳下凳子走去厨房,“吃完了,再拿一块。”
刘翠翠提高了声音:“没了,娘不是说了,就做了几个,光你爹那张大嘴就吃了俩,那还剩了?去,去吃别的吧。”
小升:“可你不是放那了吗?我都看见了。”
刘翠翠:“胡说!那是晒的糠菜,等过阵子没粮了,不提前准备,小升就得饿肚子了,来,端着叶饼,咱去吃饭。”
长琴还不懂事,但也依稀明白了些事。
来时,五叔在路上对她说过,“婶婶在家做了长琴爱吃的玉米馍馍,咱爷俩快点走,凉了不好吃。”
一顿饭,长琴没说两句话,吃了少许干巴巴的叶饼,趁着沈绪文还没回来,就被刘翠翠送回了家。
长琴奶奶笑着问她:“五婶做的馍馍好吃吗?”
长琴犹豫了下,点点头,“好吃。”
“那你吃了多少?”奶奶又问。
长琴用手势比划了下,大小正是小升弟弟手里的馍馍,说道:“这么多。”
她脸上没有太多高兴,虽不知是何原因,总觉的这么对奶奶说,应该是对的,至于为什么,她说不上来。
刘翠翠带着小升,返回自己家中,一进家门,就跑到屋子角落,拿了个馍馍给了小升。
“我就说有,娘为什么不拿出来?”
“傻孩子,都给她吃完了,你吃啥?就这么点粮,咱们自己都没饭吃,你爹可真能整事!吃吧。”
她不止在乎家里的粮食,那口缸,似乎就在她心里头长了怨根。
这事儿,肯定说给自家人,刘文静听后,便给她出了个主意。
这天,沈绪文去了大队部,他前脚刚走,刘翠翠就带着小升,去了沈现平家。
路上,遇到村里的大傻子,牵着一只羊,翘着脚尖,晃来晃去走在胡同里,遇见刘翠翠还屋里哇啦和她说话,只不过,刘翠翠听不懂,整个村里头,除了傻子爹娘,也没人听的懂。